作者:阿来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诗人艾青曾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历经岁月的风霜,这一耳熟能详的诗句,一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多年以后,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秉持着同样的故土情结,在《大地的语言》里,用50余篇情深意挚的散文,描摹着故乡的风土人情,书写着历史深处的地域文明,其桑梓情深,同样令人感佩。
《大地的语言》收录了阿来从早期到近几年的重要散文作品,题材包括旅行散文、文化考察、成都物候记等,以及部分读书随笔和学术随笔,展示了阿来的散文创作风貌。他将目光聚焦于大地、群山、星空、植物和历史,文字中充满和广阔天地的交流和私语,透露出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思索。
阿来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地质队员,这样就可以遍访名山大川,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后来,阿来成为了作家,用自己的才情,通过文字打通了与世界的交往。站在历史的群山之巅,俯瞰广袤的大地,通过“阅读”一行行的山、一册册的水,聆听岁月深处的回声,一次次领略那奔涌而来的千年沧桑和古老文明。无疑,故乡的历史最亲切,故乡的风情最动人。在书中,阿来深切地表达了一种近乡情怯的复杂情感,他把空间意义上的离开,视作另一重深层意味的归来。它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唱和,一种精神的皈依。多年来,阿来作为藏地文明的亲历者和传承者,他的笔触一直执著地在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这方圣土上游移,歌颂着家乡的淳朴,感念着民风民俗的良善,为历久弥新的藏文化虔诚地祈福。朴实厚重的大地养育着他,给了他无尽的心灵滋养,让阿来由衷地发出“在感觉到地理阶梯抬升的同时,也会感觉到某种精神境界的提升”的慨叹。
阿来以其独有的方式,用他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以及全部的情感,去呈现大地的辽阔与纷繁。他沿着淙淙的溪流一路上行,追溯着大渡河的源头,循着滔滔的河水,望着它汇于奔腾的长江。大渡河哺育了藏文化中独特的嘉绒文明,而长江则把这种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基因交融在一起,让汉藏文化迸发出夺目的光彩。深入康巴腹地,阿来探寻着物与人、民族与历史的多重关系,思考着究竟是什么一种力量,让嘉绒文明的涓涓细流自觉汇入到中华文明的宏阔大洋里,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阿来坚定地站立在这片厚土上,聆听着天籁般的回响:川西大地的古韵悠然,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毋庸讳言,是中华情、民族爱让这种回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震撼。受此感召,阿来听懂了这响彻大地的笛音,质朴中饱含深情,诚恳中满带敬意。这就是大地的语言,“这里的人们,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的语言。”阿来热情地赞颂她“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阿来又义无反顾地走向崭新的现代文明。哈尔滨圣洁的冰雪,让他仿佛回到了天真的童年,那晶莹剔透的洁净世界,不正是人们澄澈心灵的完美写照吗?成都瑰丽的物候,让他由柔韧的草木之美,联想到古意盎然的人文之美,流走的光阴,不变的情怀,使生生不息的文明之脉,深植于现代的土壤里,无声地诉说着新的故事。那种大地的回声,雄浑、激昂,穿透晨曦,久久在阿来的耳畔回响,也在我们的心里百转千回……
故乡是我们成长的根,大地是养育我们的慈爱母亲。阿来以寻根的执念,歌咏着川藏大地的悠远和广博,以更为广阔的胸怀放眼山川,在行旅中聆听,在聆听中思索,在思索中书写,将大地的回声欣然刻录于时代的光盘,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为这种清晰而响亮的语言,增添亮丽的注脚,那便是:以守望故土的情怀去坚守和传承千年的文明,则家国盛,文明更盛!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