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进入系统化、数字化新阶段
来源:中国文化报 高心源 发布日期:2019-12-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国务院2009年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尽管当前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政府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持开展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农猎牧民国家通用语学习系统软件升级整合服务项目”近日在北京召开启动会,标志着少数民族的语言保护进入系统化、数字化阶段。“该项目以保护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3种民族语言为目标,计划在3年内,构建3个语言网络学习平台,将资源、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结合,构建民族语言学习在线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该项目组组长呼和介绍,这是“政府+科研单位”合作模式下,探索保护濒危语言的有益尝试。

  挑战:如何用科技手段保护濒危语言

  少数民族语言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研究工作者陆续进行了多次语言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孙宏开等主编的《中国的语言》显示,我国有少数民族语言129种,其中,117种列入濒危或正在走向濒危(濒危的21种,正在迈入濒危的64种,临近濒危的24种,没有交际功能的8种)。

  据介绍,有的语言使用人数已不足万,甚至更少:使用人数在1万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1千以下的有20余种。据悉,随着台湾最后一个会说巴则海语的人——97岁的潘金玉于2010年去世,这一语言消亡;贵州的木佬语目前仅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会说,已是名副其实的濒危语言……“民族语言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又没有特殊的方式加以保护,导致这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后继无人。这个项目的启动让我看到了保护濒危民族语言及其文化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胡增益说。

  鄂温克族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生活在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他们的母语——鄂温克语由于没有文字,只好借用蒙古文和汉文作为本民族的通用文字,孩子们通常接受蒙古语或汉语教育。“虽然目前鄂温克族青少年中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但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将鄂温克族的历史传承了上千年,可见语言的重要性。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将这些濒危的语言保护起来,是时代留给语言研究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呼伦贝尔市委副秘书长刘成阳说。

  方向:深度调研 科技助力

  面对民族语言如此严峻的保护形势,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各族人士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情怀与使命推动下,在学术领域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责任和担当助力下,“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农猎牧民国家通用语学习系统软件升级整合服务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充分体现了科研服务基层、解决社会问题的重大作用,也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地方政府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的范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表示。

  近年来,呼伦贝尔协同语言研究工作者做了大量深度调查,基本摸清了现阶段呼伦贝尔各民族实际使用语言的情况。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阿荔惠认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刚开始的不自信到后来通过建立民族语言的基础知识框架,明确了项目预期目标。比如在《鄂伦春语词典》的编纂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每个流域找7位到8位精通本民族语言的老人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还原该语言最本真的发音。”项目课题组成员伊德日呼说:“我们将寻访的老人说的每一个发音记录下来,用微信语音发给工作组,再进行讨论跟进,在这个过程中,修正了很多不准确的读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说:“民族语言保护不太乐观的现状需要更多业界人士关注,基本失去了实际运用的语言在保护过程中很难大面积推广,这就需要注重结合现代科技,比如软件的研发等,这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抢救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走访记录下来的发音怎么进行系统保护?对此,项目合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蒋挺教授介绍了语言学习系统软件设计参考框架,该软件系统的后端是云平台管理系统,前端是手机APP用户界面,包括语言资源库、电子词典、语言教学平台三大模块,帮助人们便捷地了解和学习民族语言。

  目标: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库

  语言是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识别民族的重要依据、是历史考古研究的重要实证。据介绍,达斡尔语有5个基本短元音、5个基本长元音、6个复合元音、23个单辅音(其中11个为腭化辅音、12个为唇化辅音)。其组合有丰富反映渔业、狩猎、畜牧和农业等各种生产方式的词语。史学家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语言,对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等进行研究,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和农猎牧民国家通用语学习系统软件应该避开一般性以音序排列的方式,要以风俗、宗教、服装、生产等主题进行分类排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在其使用的语言中,按主题进行分类有利于人们学习该语言的时候了解该民族的历史。”胡增益建议,按主题进行分类的同时,使用汉字音标,让任何人都能看懂读懂,吸引有兴趣的人通过该平台了解各民族文化历史。

  通过建立语言资源库能反映部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这是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孙伯君建议,可以以这3种语言系统的建立为范例,将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加入其中,这不仅是一个保护、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平台,更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资源库,将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