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非遗品牌建设与非遗扶贫对话暨第二届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交流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由贵州省文化厅和旅游厅、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学院、贵州省旅游学校、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承办。会议聚焦贵州非遗品牌建设和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等问题,来自贵州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家、设计师100余人参会研讨。
分享创业、传承故事
会上,贵州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用一段短片介绍了“鸽子花”松桃苗绣品牌。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时刻牢记职责,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广泛开展苗绣技能培训,带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她不断思考将“松桃苗绣”变成商品走进市场,让世人了解苗族,在品牌的塑造上下功夫。石丽平认为,民族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首先离不开品牌,应该打好民族品牌的组合拳,通过品牌的塑造增加非遗产品的附加值。
布依族刺绣传承人韦波回顾了创办布依族服饰加工坊、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的经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黔西南州旅游推介大使,韦波一直在积极思考如何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贵州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总经理陆永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年幼时,火灾导致她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属四级残疾,但是性格刚强、伶俐过人的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并顺利考入大学。毕业后,陆永江选择了传承非遗的工作。2014年,她成立了彦婷手工刺绣坊。目前已有超过100名的农家妇女、下岗女工跟随陆永江从事手工刺绣,其中有80名残疾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陆永江不仅使濒临失传的侗族刺绣技艺得到传承,还将刺绣这一侗族古老的手工艺变成了真正的富民产业。
苗族银饰传承人李正云讲述了自己从业30余年潜心研究苗银锻制技艺的历程。李正云来自雷山县控拜村一个银匠世家,是祖传手工艺的第九代传承人。作为一名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认为民族符号不能丢失。李正云的工作室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他希望传统匠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更希望银制品不仅仅是苗族的饰品,而是大众都喜欢、都愿意选择的工艺品。
苗族医药传承人王信梅分享了自己返乡创业、传承苗族传统医药药枕的故事。王信梅将苗族药枕药垫制作技艺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用国家法律来保护非遗品牌。
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金霞讲了自己走遍贵州村寨、建立苗韵风采民族博物馆、搭建贵州非遗文化传播窗口的故事。她说,贵州黔东南所拥有的苗服式样甚多,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之一,因此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她所做的工作正是基于黔东南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为贵州非遗传承和保护尽一份力量。
非遗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
关于非遗品牌建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春英认为非遗品牌是精神品牌,是每个民族的生物基因链,是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符号,传承人要做好传承本职工作,不能丢失自身的民族符号。另外,研究者、传承者、设计师应该建立共同平台,打造非遗品牌。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子怡对于非遗品牌的见解是,“品”指物品、商品、品种、品质等广泛意义,“牌”指引领、引导的指示,非遗传承人是带着情怀发展非遗,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民族品牌起引领作用。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强调,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她还特别提到,在品牌的建设中,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黔东南州非遗中心主任粟周蓉说,品牌建设是一条有意义且漫长的路程,需仔细思考如何开展。非遗品牌建设是一个整体性产业链,要在修复文化土壤中修复非遗产业链,将乡村振兴与非遗品牌相结合。
活动主持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学院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说,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是搭建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是研究者、传承人、设计师共同的平台,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改良制作、提高品质,逐步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他认为,目前,贵州通过这一系列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丰富了非遗保护的举措,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非遗的保护和利用
活动中,与会专家还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研讨。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吴正彪从“传承、交融与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拓展乡村工艺振兴的多元化发展渠道”“民族地区乡村工艺振兴的产业化演变”4个方面,对民族地区乡村工艺振兴的实践意义展开论述。他认为,只有通过创新性保护和多元化发展,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摸索规律,非遗才能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文化产业扶贫、拉动地方经济等方面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贵州大学副教授余虹认为,贵州的重要手工艺蜡染艺术的革新,一方面要在传统蜡染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另一方面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思考设计,让蜡染服装设计再创造能力得到提升,让蜡染服装走进现代生活。
贵州民族大学马青青介绍了贵州绣花鞋中的女红传统工艺、鞋垫寓意、鞋垫价值,并在现场播放了鞋垫的制作过程,阐述贵州绣花鞋垫这一民间艺术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贵州省非遗中心的徐霖从苗族芦笙制作、苗族芦笙的发展方面,介绍了芦笙在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芦笙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礼器,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拜,承载着苗族千百年的历史脉络和民族精神。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李安鹏说,这次研讨很有针对性,将对贵州非遗品牌建设和非遗扶贫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传统工艺的振兴,他提出了积极的设想,尤其是工艺品的连锁销售和知名网销等,将是未来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努力推动的方向。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