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凉山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曾明 张友 李永政 发布日期:2019-11-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新时代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特征,是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凉山发展,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着眼点,以梯度融合、错位施策、协同推进为原则,把改革创新发展作为核心驱动力,把探索土地资源资本化再配置、物权资本化共享、信用消费资本化投融资模式的体制机制作为着手点,以全域全景空间旅游为主导产业,从需求视角重构乡村康养、医养、旅游综合体,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对支撑凉山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等,开创凉山从全面小康迈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凉山城乡融合共享绿色改革发展的条件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6县1市。凉山州是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大凉山腹地的11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中,有371个深度贫困乡。可以说,发展是解决凉山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凉山从全面小康迈向高质量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正确,决定凉山从全面小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要求,出台了《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从12个方面提出了34条政策措施,精准支持凉山州脱贫攻坚。凉山州委、州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凉山州如期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保证。

  笔者认为,建设“国家深度贫困区(凉山)城乡融合共享绿色创新发展试验区”,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凉山从全面小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凉山州开展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凉山州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凉山,点燃了凉山州各族群众创新发展的激情。

  凉山州具备试验探索生态资源资本化与经济质量生态化的条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互衔接。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度贫困地区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受自然资源、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发展相对落后。以生态建设为例,有的深度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还没有找到生态经济性与经济生态性良好衔接的途径,国家层面的生态资源资本化与经济质量生态化的实证样本还处于空白。从长远和全局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就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生态为原则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中有城镇、城镇中有田园的城乡融合格局。凉山州具有后发优势,特别是具有“冬天天上送暖,夏天地上送凉”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凉山州创新探索国家深度贫困区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提供了条件。

  发挥安宁河独特的区位优势,探索生态康养、医养和全域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化。安宁河是凉山的母亲河,凉山发展较好的地区集中在安宁河流域,为大凉山腹地深度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岗位最多、拉动脱贫贡献最大的地区也集中在安宁河流域。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比对研究认为,安宁河流域适合承担“凉山城乡融合共享绿色创新发展试验”的重任。建议引入新能源空铁(以锂电池动力包为动力源的空中悬挂式轨道列车系统),构建安宁河乡村空中经济廊道,以生态修复提升大凉山腹地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劳动技能,增加其在安宁河流域的就业岗位,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新能源空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凉山州城乡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凉山州内各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凉山区域整体脱贫攻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空铁+全产业链”,有助于把各种生产要素通过新能源空铁空中经济廊道串联起来,有效激活、全域整合凉山州本土特色文化、旅游等资源,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驱动轴,培育乡村新引力,全面推进凉山州城乡融合发展。

  凉山从全面脱贫转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全面探索体制机制。

  凉山州要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改革发展的视角,试验探索凉山资源资本化体制机制。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以新能源空铁为载体,试验探索国家深度贫困区资源向资本转化为突破口,开创继高铁之后,由新能源空铁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时代。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修复安宁河(干热河谷)流域(凉山段)山水林田湖生态为突破点,推动新能源空铁+区域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资源再配置为资源资本化为着眼点,创新生态叠加利用、光热资源叠加利用、土地资源叠加利用的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机制。

  按照农民“离土不失地、转型不下岗”的理念,开创“乡村土地(集体建设用地权)+物业(地面房屋建设装修及配套设施所需的资本)=共享乡村康养医养(物权)产品”的形成新机制,有效盘活乡村闲置民居和闲置的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物权收益。

  从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的视角,探索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专业技能劳动者转变的体制机制。

  实现资源叠加利用。

  充分运用新能源空铁的特性,探索光热资源叠加利用、土地资源叠加利用、生态功能叠加利用。

  探索光热资源叠加利用途径。利用新能源空铁的特性,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规划布局,大力引进并广泛运用光热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建立相对完善的光热资源叠加利用体系,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改造民房、农舍、公共建筑的结构设计,形成聚焦集热、光热转换、相变储热、智能控制、远程监控为一体的现代化节能康养医养示范乡村;创新整合光热资源叠加利用途径,打造特色光热康养医养主题公园,依托光热能设施,把试验区建设成零耗能的绿色典范。

  探索土地资源叠加路径。在保护和优化基本农田的基础上,重构全域土地功能布局,开展安宁河两岸土地整治,利用光热资源实现土地空间的叠加利用效益,大幅增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高效农业用地面积;以新能源空铁为空中驱动轴,实现土地资源效用最大化,将零散分布的小村落、井田式地块进行规模化串联,探索农业、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按照新的要求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特别是探索将土地资源作为政府平台公司投资合作的资本体制机制,用当时市场评估价值入股,通过股权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资本化运作,稳定乡村土地投资预期,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和惠农水平。

  探索生态功能叠加模式。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开发模式、依托核心技术、激活特色资源,加大长江上游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绿色医养康养、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扶贫等多重功能的叠加效益。

  科学谋划格局层次。

  国家深度贫困区(凉山)城乡融合共享绿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要全面依托特色资源禀赋,依据区域内差异化地质地貌,形成精准脱贫攻坚、要素共享配置、产业交叉融合、生态涵养修复四个格局层次。既要完成国家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任务,又要解决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形成城市乡村融合并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

  精准脱贫攻坚。国家深度贫困区(凉山)城乡融合共享绿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要以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为利益融合点,以监测调控机制为保障,实现资源统筹和供需匹配,以脱贫绩效长效考核机制为补充,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细化治理三位一体的科学模式。

  要素共享配置。充分发挥乡村对城市负荷超载的疏解功能,通过城乡物权、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共享配置,以及土地、阳光、温泉、景点等自然资源的分享体验,优势互补,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实证支持。

  城乡产业融合。立足于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体系,有效突破乡村传统产业边界,探索城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路径。借助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跨界渗透;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整合,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交叉延伸;依托产业链的培育和拓展,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规模经济,提升行业融合经济效应。

  生态涵养修复。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凉山州作为长江上游区域所承担的生态涵养修复功能;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完善开发建设项目生态水平的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评估制度;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丰富传播途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和谐思想内化为各族群众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以现有省、州政府设计的安宁河生态修复方案为基础,建立生态实景三维大数据档案库,立足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系统设计发展路径。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要从凉山州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当地深度贫困的原因,严格遵循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城乡融合创新发展与精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的关系,明确工作任务和创新目标,注重发展时序、强度和广度,科学研判试验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不断提高试验区规划的科学性、持续性、协调性和发展质量。

  统筹优化,改革探索。充分发挥试验区的优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试验深化改革,探索有利于国家深度贫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拓展城乡区域发展空间,助力凉山国家深度贫困区尽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城乡融合共享绿色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

  创新机制,探索路径。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战略目标、发展路径、资源保障、运行机制、政策环境、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发挥带动效应,探索跨区域要素资源共享,实现连片区域的协同发展。

  转型升级,全面发展。以科技引领、体制创新、市场驱动、资源配置等作为有效手段,以转变发展方式、升级资源配置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区域内产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层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实现精准脱贫,确保绿色生态,促进凉山州经济社会文化全面高质量发展。

  (作者:曾明,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西南民族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智库、四川民族宗教智库首席专家;张友,西南民族大学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李永政,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和省智库办公室主任)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