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非遗百科|环县道情皮影:“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9-09-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已有千年历史的环县道情皮影是古老的皮影艺术与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其它皮影戏种相比,道情皮影因吸纳了道教音乐的旋律和曲调而更显婉转悠扬,曾被外国友人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完整地保存了中国皮影艺术的原生态,并仍有许多戏班在坚持演出,甘肃环县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

  【非遗级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环县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明、清时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清末经“环县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的改革、创新和完善,使这一民间艺术达到鼎盛。

  【艺术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

  【表演形式】

  道情皮影戏的主要表演道具有皮影和影窗。皮影,俗称“线子”,用牛皮刻制,有人物、动物、神怪、大小场景等。造型极为丰富精美,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道情音乐为微调式,分“伤音”“花音”两大系列,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

  【非遗传承】

  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为了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环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力度,制定出台了《保护传承暂行规定》《传承人管理办法》和《戏班管理办法》政策法规,并尝试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培养传承人。

  目前,环县境内有47家道情皮影戏班,500多名演出、雕刻艺人活跃在环江两岸21个乡镇中,其演唱活动还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县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地带。

  (整理:张静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网、兰州日报、中国甘肃网、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环县文明办、庆阳市文旅局)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