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兽身镇墓兽
狮面兽身镇墓兽
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泥塑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镇墓兽。这些镇墓兽以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奇特造型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其中的一尊彩绘狮面兽身镇墓兽、两尊人面兽身镇墓兽,堪称新疆乃至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曾多次应邀到海内外博物馆展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狮面兽身镇墓兽于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216号墓,其面目威严凶猛,狮口大开,獠牙外露,怒目圆睁;阔胸细腹,头、肩、背部插六只木翅,似欲飞腾而起;头顶竖一撮长毛,其侧双耳直立,颏下有三撮须毛,两颊及肘部鬃毛上翘,背上耸立三撮长毛,体侧各塑出一只眼睛;尾部贴身上翘,前肢直立,后肢弯曲,牛蹄形足,蹲坐于地。镇墓兽通体用黄、白和橘黄色绘出豹纹,并用黄、绿、蓝等色在上翘的宽尾上绘出细密的鬃毛,眼睛、鼻、须及牛蹄足均施蓝彩,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人面兽身镇墓兽于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224号墓,其头戴兜鏊,国字脸,扁耳,粗眉弯曲,深目高鼻。镇墓兽双目圆睁,鼻孔翘露,口鼻间长有浓密的一字形棕色唇须,下巴颏上络腮胡须微微上翘,是一位威严的新疆少数民族形象。镇墓兽前肢直立,后肢弯曲,牛蹄形足,蹲坐于地,通体用黄、白、蓝和橘黄色绘出豹纹,尾细长,自臀部下前伸,又弯曲穿过右后腿与躯体间的缝隙,再向后上翘,宛如一条长蛇,造形极富特点。
另一尊人面兽身镇墓兽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该镇墓兽面目狰狞,一双猪耳左右侧立,高鼻,双眉弯曲倒立,两眼圆睁,脸部显示出紧张过度的扭曲表情。镇墓兽虽然全身未饰色彩,但依然塑造得神形兼备,尤其是头上的独角,呈螺旋状高高耸立,到顶部呈尖形,螺旋纹间施黑彩,十分引人注目。
这几尊镇墓兽形象高大,主要分为兽首兽身和人首兽身两种形制。前者与中原内地出土的镇墓兽在艺术风格上十分相似,后两尊则表现出新疆地方特色。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镇墓兽一般置于墓门内的两侧,镇守着墓门,旨在保护墓主人的安宁。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墓葬中的木雕漆绘镇墓兽。陶质镇墓兽在汉代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时基本定型,隋唐时期十分盛行,五代以后逐渐消失。
吐鲁番出土的兽首兽身镇墓兽,以威严凶猛的狮子作为头部,反映了狮子这种外来物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中国不产狮子,汉代以后由西域传入中原。狮子长得威武雄壮,形象霸气,成为权势的象征,被历代帝王视为神兽、祥瑞。在古代,狮子与佛教关系密切,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被当作灵兽,有着护法辟邪的作用。所以,狮子也成为古代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守护神,被夸张地运用在镇墓兽当中绝非偶然。
吐鲁番出土的泥塑镇墓兽,身体上的纹饰也十分引人瞩目,通体用黄、白、蓝和橘黄等色绘出豹纹,增添了镇墓兽的神秘感,这在中原出土的镇墓兽中是比较少见的。豹子作为一种猫科动物,身形比狮子略小,但集威武、勇敢、矫健、敏捷于一身。1994年,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一件石豹镇墓兽,以青色大理石雕成。这只豹子系了贝带,而且项圈上有用以系绳的钮。考古专家由此判断,此豹是当时王室豢养之宠物。而吐鲁番出土的狮面豹身镇墓兽,应该是从中原传播而来的,是中原丧葬习俗流传至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重要例证。
另外,内地出土的镇墓兽大多为陶质,而吐鲁番唐墓出土的则用泥土制作,即先用草秸捆扎兽身的骨架,用木杆作前腿,再在外面用细泥堆塑成坯体,然后在泥胎上精雕细刻,最后精心施以彩绘。吐鲁番古墓中出土的包括镇墓兽在内的彩绘泥俑,之所以可以保存上千年,是因为那里气候炎热、干燥少雨,泥俑一直保持坚硬,色彩也鲜艳如初,这种保存完好的泥塑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在内地十分少见,是中国俑像中的精品。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