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根据民间素材编创的《哑巴背疯》 李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守成”与“发展”提出了方向上的指引。推进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途径,更是反哺当代文化精神的必经之路。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大抵有3种存在形态。一是仍然存在于田野民间、自在传承的舞蹈形式。这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与历史相连并且与当代现实生活相接的活体文本。它们的文本形态,是其传承与变化的过程、背后的社会图景变迁、传承人或者叙述人的个体生命过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意义上,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必须具备宏阔视野,并充分利用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及历史资料。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历史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双重意义,其在艺术场景的建构中文化与民族的认同性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二是接近于原生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呈现。我国现当代舞蹈的奠基人之一戴爱莲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保存、传承”与“发展”并行的思路。其一,将散乱在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素材原封不动地进行拼贴组合,不做过多的舞台修饰或创作性的处理,尽可能保持舞蹈原有风貌,这是具有“保存”意味、尊重传统的整理原则。其二,是充分运用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进行舞台作品的创作实践。
三是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各地区非遗舞蹈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传统组合或训练教材,进入专业舞蹈院校的传统舞蹈教学及表演形态。这种形态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为目的,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极具意义与价值,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承载文化精神与风格形态范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守则绳趋尺步,进则有根为依,在继承性与民族性的前提下,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发展必会大有可为,进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