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
达琼
其美
库玛丽
江孜县地处西藏南部,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个在西藏历史上仅次于拉萨、日喀则的重镇,也是近现代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的英雄之城。她特殊的人文与地理,成为当代西藏题材文学、影视作品的重要素材。早在1996年,冯小宁导演的电影《红河谷》就以20世纪初的中国西藏为背景,演绎了一段汉藏儿女并肩抵抗外来入侵者的传奇故事。而最近出版的杜冬的新书《江孜密码》,则是基于江孜历史书写的新传奇。
商战+谍战+爱情:时尚元素与爱国主题的完美融合
同为表现江孜、表达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相比23年前的电影《红河谷》,小说《江孜密码》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它吸纳了商战、谍战、爱情这些时尚元素,在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同时,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可读性。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以主人公达琼的商业之梦为主线,商战、谍战、爱情三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推进,展示出江孜传统的商业贸易、商人生活,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生动地诠释了藏汉人民坚守民族大义、共同维护国家尊严的意志与决心。
1941年,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日军几乎切断了内地与国外的所有通道,只有一条茶马古道依然畅通。在这条贯穿四川、云南、西藏和印度噶伦堡的商道上,爱国的藏汉商人将紧缺的物资和重要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日前线,而敌对势力也在疯狂遏制、阻挠爱国力量,新与旧、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这里紧张地进行着。
达琼是一个出生在江孜地毯世家的18岁少年,天性灵敏机智、有勇有谋。他不满足于其祖辈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渴望通过横越喜马拉雅山的边境贸易,闯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新任江孜宗本旺杰的女儿其美,善良而美丽,对未来充满好奇与梦想。混血姑娘库玛丽有着出色的商业头脑和实干精神。3个年轻人为了共同的梦想,开始了他们的商业拼搏之旅和心灵成长之路。在他们共同经历商场滔天巨浪的同时,达琼也逐渐发现了江孜商战之下隐藏的谍战危机。与此同时,达琼与其美的情感也让与他青梅竹马的库玛丽暗自神伤,三人陷入情感的旋涡中。
尽管敌人的势力非常强大,但是支持达琼的力量也在日益壮大。这些爱国人士以他们的忍辱负重,引领着达琼一路前行。
创作:历史真实下的文学想象
《江孜密码》是基于史实进行创作的,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学想象。小说的策划人张丽娜说,故事的商战部分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这在很多资料和学者们的研究中都能找到。比如,羊毛的价格、通关的货品内容等都参考了亚东关的原始资料;这条商道从拉萨到亚东关的部分,也是作者亲自探访过的。此外,抗战时期藏汉进步商人共同支援抗日前线这样的内容也并非完全虚构,在马丽华“走过西藏作品系列”中就写到了西藏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邦达仓。邦达仓在抗日战争期间,开辟了印度经西藏直通四川、云南且完全依靠骡马运输的陆路运输国际交通线。他们利用驮队翻山越岭,将药材(品)、棉纱、染料、布匹等战争紧缺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大西南。
而谍战和爱情部分则更多基于作者的虚构和发挥。“作者把一些关于商战的零散资料集中在达琼身上,把关于一些情报的想象和史实结合放在老西宁身上。至于爱情,的确是虚构和创作的。谍战部分大部分也是虚构,但是当时国民政府的确是要向江孜派出人员,还有英国政府的确向江孜派出了官员,这些都是真实的。”该书的策划人张丽娜解释。
在张丽娜看来,《江孜密码》的创作过程是严肃而严谨的,这从作者对一些真实细节的强调中就可以看出。她说,关于某湖泊的位置,作者发现各采访对象间的说法存在出入,最后他结合多人的说法,才细心敲定下来。此外,小说中达琼给库玛丽花一雪康买一个棒棒糖的故事,也是作者根据江孜一位八旬老人的回忆设计的。老人回忆,他小时候的物价是一个雪康买一个棒棒糖,因此作者把这个细节原封不动地放进了小说情节中。
作者杜冬虽不是当地人,但长期生活在藏族聚居区,对藏族聚居区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小说中关于民族文化的描述,正是基于作者多年的拉萨生活和实地走访。作者曾多次探访江孜,就江孜原先的地貌、江孜的物价和市民的生活等问题采访了10余位当地老人。
此外,2007年至2010年4年间,杜冬曾6次穿梭于西藏和四川康巴地区,甚至一度以理塘人自居。2011年夏,杜冬更是选择定居拉萨。他供职于当地报社,喝甜茶、学藏语,结交朋友,为多家媒体撰写西藏文化相关专题稿件,成为西藏文化的“资深粉丝”。
独特:文学创新与手绘插画
在《江孜密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大胆探索涉藏小说的新题材、新领域,融入时下流行的商战、谍战、爱情等元素,塑造出多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不仅表现了近代西藏商业活动、边境贸易及抗战时期藏汉进步商人共同支援抗战等内容,还展现了现代西藏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世俗风情,反映了多民族文化在江孜的交融。
藏毯作为世界三大名毯之一,在现代西藏商业活动和边境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江孜又是现代西藏重要的地毯生产地、经营地。杜冬围绕江孜地毯的生产与经营,生动展现了现代西藏的商业活动和边境贸易,表现了现代西藏进步商人的远见卓识,抒写了艰难环境下了藏汉进步人士的爱国情怀,内容新颖且充满正能量。
作者将西藏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交融集中于民俗和典型事物的书写中。小说第一章《十万佛塔下的糌粑大战》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地人将一根称作“塔尔钦”的长木杆齐心协力地竖立起来,“塔尔钦”上裹着一层层的经幡,人们深信这高耸的“塔尔钦”会将经幡上的咒语送达更高远的地方,会给当地带来吉祥。而后,人们在如春雷般的祈祷声中,揭开了抢糌粑口袋大战。顷刻间,糌粑粉在哄闹、嬉戏的人群中散落。这些风俗的描写极具西藏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很好地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将读者带进小说特定的情境中。另外,小说中多处写到江孜古街上的酒馆,写空气里飘散的浓烈的青稞酒味,写人们借着一杯青稞酒缓解疲劳、传达友情,这都符合江孜人的生活习俗和人情往来。而贵族餐桌上的咖啡和老西宁铺子里的瓷器、丝绸,也都揭示了近代西藏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有人说:“一本好书,文字是灵魂的话,插图就是妆容,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作者深以为然。《江孜密码》中出自插画师金群丹之手的精美插图,是本书另一个亮点。这些色彩艳丽的手绘插图,既有人物也有景观,每一张都描摹细致,散发着古寺、古街特有的气息。这些插图让文字意念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使得小说的文字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丰富了长篇小说的审美内涵。
历时两年:援藏工作促进江孜文化事业发展
《江孜密码》的出版,很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江孜的历史文化。谈及策划出版《江孜密码》的初衷,张丽娜说:“江孜县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历史上曾经是西藏面对南亚贸易的桥头堡,现在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希望把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现状联系起来,用小说来为江孜百年的历史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图谱,让读者透过文字进入历史场景中去,感受百年江孜的厚重和广博。此外,该书也旨在配合上海援藏江孜小组,从多渠道多媒介入手来展现江孜风采。”
《江孜密码》这部反映江孜人文历史的长篇小说之所以能成功发表,在张丽娜看来,也得力于对口支援工作的大力开展。据张丽娜介绍,2017年,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抵达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开始开展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3年来,江孜县援藏小组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尤其注重支持江孜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江孜县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孜密码》从筹划、撰写、印刷、出版历时近两年时间,在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和江孜县宣传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得以出版。这部多角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小说,是书写文化援藏的重要载体,更是援藏工作小组和江孜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