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叙事传统研究》的突出特点及创新表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福泉 发布日期:2019-07-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 杨杰宏

  出版单位:暨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杰宏在丽江洞经音乐、东巴叙事传统和东巴神话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迭出,正在形成其个人的学术优长和特色。《东巴叙事传统研究》便是他深入研究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的最新成果之一。

  10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东巴文化的研究成果众多,但都没有提出东巴叙事传统的概念。可以说,杨杰宏是最早提出“东巴叙事传统”这个学术概念的人。他的新著《东巴叙事传统研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论析,弥补了学术界研究的不足,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通观此著,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其一,提出了“东巴叙事传统”的新概念。作者对这一概念下了准确的定义:“东巴叙事传统是指东巴在祭祀仪式及民俗生活中进行叙事活动的文化传统。它以东巴教信仰及仪式实践作为叙事动力,以神话叙事为表现特征,以口头叙事与仪式表演互为文本,以程式作为叙事构件,主要表现繁衍生息、与自然互惠亲和的两大文化主题。”

  其二,批评了东巴文学研究的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包括:一是仅从“文学”角度对东巴叙事传统进行单向度的研究;二是将东巴文化研究与东巴文化环境相脱离。作者认为东巴叙事传统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产物,而是与民间歌舞艺术、宗教信仰、民俗事象、历史事件、经济形态等不同文化类别共融共生的。这些不同文化类别构成了东巴叙事传统的活水之源,也只有基于东巴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形态特征的整体性研究,东巴叙事传统这条“鱼”才能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三,从东巴文学史层面而言,神话叙事传统与仪式叙事传统贯穿了整个东巴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过程。这两个传统同源共生、互文互构,决定着东巴叙事传统的叙事特征、文本结构、演述形态。本书结合叙事学、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诗学民族志理论,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了东巴叙事传统的成因、传承、流布、特征,并通过深描东巴叙事文本在祭祀仪式中的演述,揭示了口头文本、书面文本、仪式文本、表演文本在民众的生活与精神空间中的互文互构关系。作者把东巴叙事传统与彝族、壮族及《荷马史诗》等国内外的叙事传统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对当下的民间叙事学、史诗概念及类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反思。

  其四,提出了“东巴经籍文本就是东巴在仪式中为口头吟诵服务的提词本,属于典型的口头记录文本”的观点。东巴象形文字本身非线性排列、非逐字记音等不成熟的文字特征,也决定了它的半口传文本性质。这些带有浓厚的口头程式特征的东巴经籍文本与东巴画、东巴舞、东巴音乐(主要包含东巴唱腔、东巴乐器、民歌调)、东巴工艺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来实现叙事、治疗、祈福、禳灾、表演、传承等多元文化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巴叙事文本绝不只是像书面文学作品那样来阅读的,而是通过东巴在仪式中的歌舞、绘画、制作工艺来欣赏、观看的,是通过神圣庄严的宗教情境来体验的。所以说,东巴叙事文本不仅属于口头文本,也属于纳西族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仅仅对具体仪式所属的书面文本和口头咏诵文本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这些仪式中的各种祭仪和口诵的内容,便会形成传统的“文学文本”阅读和实际上更为深入的文化解读之间较大的距离。

  另外,这本新著还有不少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学术思想的创新。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把史诗、神话等同于与作家文学相对的“民间文学”进行“文学化”的翻译整理、研究,这就难免带来不同程度的文本误读。本书的学术思考基于口头传统理念,将东巴叙事传统文本视为一种活形态的文本,与民俗文化传统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具体的仪式演述中检验史诗的概念内涵,深化了对东巴叙事传统的理解。

  其二,学术观点的创新。本书提出了“文本与仪式互证”的学术观点,即把东巴经籍的口头文本、书面文本与活形态的仪式研究有机相结合,有利于东巴叙事文本的整体性、活态性研究,这对与民间信仰的仪式高度融合的国内外不同民族的口头传统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三,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的创新。本书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巴文字文本、东巴口诵经、民间口头传承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及其与东巴教的仪式和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研究的路径。这个研究思路的提出,也对研究其他民族的叙事传统中仪式、书写文本、口传文本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启示。

  本书对如何更理性地解读各民族的叙事文本会有较大的启示。如对文学色彩很浓郁的叙事文本,如果能够如本书所进行的论析那样,更多一些整合的、立体的审视,将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对融宗教、民俗、民族心理、情感等于一体的各种叙事文本进行解读;如果学术界能以立体多元和跨学科的视角,对属于一个民族或语支的不同民族的叙事传统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一定会有更多有意义的新发现。这本学术著作,也为今后进一步进行不同民族之间叙事传统的比较研究开启了一个窗口。

  本书的问世,提示我们应以整合与透视的眼光和学术理念审视各民族的叙事传统,更多地关注书面和口头文本与民俗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长期以来把一个民族的叙事传统分解到某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而带来的片面性理解乃至误读,为学术界更为立体地审视和解读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带来裨益。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