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一心向党,唱响“好花红”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杜再江 发布日期:2025-05-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开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走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中华民族主题公园,民歌《好花红》的旋律不时响起。此前种下的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都匀市中华民族主题公园依托贵州绿博园而建,把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各族群众日常休闲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黔南州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争当五个模范、成为五个示范标杆”(争当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模范,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模范,共谋发展、共同富裕的模范,广泛交往、深度交融的模范,平安共建、依法治理的模范;努力成为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一心向党、文化“两创”实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民族互嵌共生、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示范标杆)为目标,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以“唱响好花红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积极构建“三个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各族儿女一心一意跟党走,持续唱响“好花红”,推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2025贵州·黔南“春游芳草地·体旅欢乐季”暨长顺“杜鹃花节”系列活动开幕式现场。黔南州民宗委供图

  构建责任体系,织密“责任网”

  “要把准工作定位,明确把模范州建设作为全局性、统领性、核心性的工作和标志性任务来抓,加强顶层设计,将之融入‘五位一体’建设,树立标杆,打造特色名片。”不久前召开的黔南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工作专题会议,再次向全州各族干部提出了工作要求。

  黔南州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成立了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黔南州将建设“铸牢”模范州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专题部署,纳入统战工作责任制,列入重大督查事项,压实责任,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各部门单位、各行业领域融入中心工作共同推进,推动“铸牢”主线贯穿全州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连续两年在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构建教育体系,锻造“先锋队”

  黔南州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起多维度、全覆盖的干部教育体系。黔南州委党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每年举办专题培训班10余期,培训干部2000余人次。同时,通过实施“三聚三全”行动(聚力九进、全体联动,聚合课堂、全面覆盖,聚集科研、全员发力),把稳方向盘,推进“铸牢”培训和研究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发行以来,黔南州充分发挥《概论》“金教材”的重要作用,率先在全省开发“铸牢”优质课程,创新打造“石榴籽讲坛”,实施“民族团结党旗红”行动,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认识,增强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

  为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黔南州积极开展“铸牢”系列宣讲活动。依托“黔韵说唱”“黔哥哥南妹妹”等宣传平台和融媒体矩阵,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出一系列体现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优秀作品。

  构建工作体系,奏响“协奏曲”

  黔南州先后出台“铸牢”模范州建设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方案,建立统筹调度、宣传教育、表彰激励、督查督导等机制,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每年组织召开推进会,分管领导每季度调度,推动各单位履行职责、协调联动、高效推进。

  在推进创建工作落实过程中,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了分工负责、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统战部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督导检查,定期调度推动落实;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按照要求抓好各项具体工作落实;教育部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文旅部门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农业农村部门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融入产业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各级各部门的协同推进下,黔南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截至目前,黔南州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17个,居贵州省第一。2019年以来,黔南州共有42个集体和个人获全国、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黔南州各族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度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