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绘就民族团结动人“枫”景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静 发布日期:2025-03-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内蒙古兴安盟最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悠久历史。新时代,科右中旗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上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打造品牌,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创新实施“丹枫”润心工作法(“丹”即红色,代表党的领导;“枫”即科右中旗代表形象五角枫),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科右中旗,产业园、敬老院、庭院里……处处都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风景,恰似五角枫般红火。

  吐列毛杜区域性敬老院院长吴永胜(中)为老人们集体庆祝生日。文静摄

  “绣”出幸福生活

  走进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绣工们正伏案刺绣:盛开的石榴花,生动的鸳鸯戏水,壮美的草原风光……彩线在绣布上穿梭,鲜活的图案跃然眼前。科右中旗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在绣工身边走走停停、不时指导。

  2016年以来,白晶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打造了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培训基地、文化展厅、体验区,协助成立民族手工艺协会,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带动数万名群众增收致富,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准备派订单啦!”循声望去,两名工作人员已经入座:一人分发已经绘好图案的绣布,一人根据订单支付现金。绣娘们则笑脸盈盈地接过现金和绣布。

  “她有一个订单卖了1万多元,3个客户抢着要呢!”白晶莹向记者介绍绣娘艳丽。

  “白老师还给我奖励了2000元!”艳丽一边说,一边分享手机里保存的作品照片。

  这次,艳丽又接到一个2600元的新订单。2017年从事刺绣以来,她平均每月增收3000多元。“刺绣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更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有信心,更快乐!”艳丽说。

  车间里,两幅作品格外吸睛:一幅是有着56颗石榴籽的大石榴,一幅是乌兰浩特市乌兰牧骑宫的夜景图。

  “这幅夜景作品是一位绣娘花一年时间完成的。连高楼窗户透出的灯光,都那么细致、立体。”白晶莹说,体现高超技艺、又极具地域特色的精致绣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内外,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也展现了北疆各族儿女的幸福生活。

  “绣针虽小,却充满力量。未来,我们要继续提升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让蒙古族刺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白晶莹充满信心。

  “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正午时分,位于科右中旗吐列毛杜镇的吐列毛杜区域性敬老院传来一阵生日快乐歌。宽敞的餐厅里,60多位老人每4人一桌,唱歌、分蛋糕、许愿、吃长寿面,其乐融融。

  “硬硬邦邦地过一年!”许愿环节,11位寿星之一、74岁的吴景清如是说。提及在敬老院十余年的生活,她竖起大拇指,连称“很幸福”。

  “每月中旬,敬老院都会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敬老院工作人员青春说。交谈中,他看见一位失明老人准备下楼梯,立即过去搀扶。

  28岁的青春是这家敬老院最年轻的员工。起初他应聘的是出纳员,现在却“无所不能,什么都干”。盯着老人的背影,他说:“他们就像我的爷爷奶奶,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吐列毛杜区域性敬老院2013年投入使用,是集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社会化养老、残疾人托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养老服务机构,也是当前118位老人视为“家”的地方。

  “老人的事,没有小事,都是大事。”秉持这一信念,院长吴永胜事无巨细。2014年退伍后,他便一心扑在养老服务工作上。他经常嘱咐工作人员,凡事要以老人的生活和情感需要为先。有时他还亲自上阵,为老人擦洗按摩、穿衣喂饭。

  近年来,敬老院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医务室、健身房、棋牌室、洗浴室一应俱全,还安装了公安联网监控系统、呼叫系统和室内广播设备,并与卫生院合作,为老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用最贴心、最热情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位老人,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大家庭’。”吴永胜说。

  “管就要认真管,管到底”

  “李检、李军!”郭凤海一边喊着,一边推门走进庭院。庭院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有一块小菜园,还圈养了几只鸡和狗。李检、李军正要煮郭凤海昨天送来的饺子,闻声立马从里屋迎出来。

  74岁的蒙古族郭凤海和汉族兄弟的故事,还要从30多年前讲起——

  1986年,退伍转业的郭凤海到科右中旗饮食服务公司任经理,了解到公司员工李豆包的几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便把他们安排在公司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科右中旗百姓接纳了我,我也要为他们做些事。”郭凤海是辽宁阜新人,自此他就把李家当成在科右中旗的亲人。

  李豆包夫妻相继去世后,剩下的李家三兄弟失去依靠。郭凤海于心不忍,决定继续照顾他们。

  2001年,在离自己家不足50米的地方,郭凤海出钱买下这个小院,让李家三兄弟有了新家。住所有了,郭凤海又跑前跑后,给他们办理保险、申请低保。如今李家三兄弟生活稳定,李检的孩子还顺利考上中北大学。

  其实,向李家伸出援手之时,郭凤海的家境也并不富裕。郭凤海在1998年抗洪中落下残疾,妻子白瑞琴患有疾病,夫妻俩还育有3个女儿。

  “现在一切都好了,大女儿在北京当律师,二女儿在呼和浩特工作,小女儿留在家乡当老师……”郭凤海指着挂在墙上的全家福,自豪地介绍。

  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大女儿郭宏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经常赴西藏、青海等地进行普法宣传。在西藏琼结县工作期间,她为当地筹建爱心图书室,还先后资助了7名藏族学生。

  “管就要认真管,管到底。”这是郭凤海夫妇的想法。李家庭院里,喜庆的“福”字和春联,是郭凤海的女儿春节前贴上的。几十年来,两家人一起过春节早已成为惯例。

  爱不必有回报,但必有回音。“去年冬天下雪,我们还没起床,李家兄弟就把我家门口的雪扫干净了。”郭凤海动情地说,“过去,李家离不开我。现在,我也离不开李家了!”

  草原五角枫,辉映石榴红。在科右中旗,民族团结源于传统、融入生活,又在创建中不断巩固,绘就一幅幅动人的“枫”景。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