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路上的温暖答卷丨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啸 发布日期:2025-03-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大叔,30斤大果榛子客户收到了,我把钱转到您的微信上!”这天,我来到农户陈杰家,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陈杰是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他拉村的村民。我来自黑龙江省民宗委宗教一处,2023年选派为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巴彦他拉村,投身乡村建设和发展。

  看着微信上到账的600元钱,陈杰握着我的手道谢。

  这笔货款来自1200多公里外的北京。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广下,陈杰家种植的大果榛子远近闻名,不愁销路。

  红红火火的大果榛子产业,是近年来巴彦他拉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农作物品种单一,巴彦他拉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泥泞不堪的村路、破旧漏雨的房屋,是当时村居环境的写照。

  自2015年以来,黑龙江省民宗委先后选派5批驻村干部,来到巴彦他拉村开展帮扶工作,让村子旧貌换新颜,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

  “30多年未修的通村路修好了,直达每家每户,独具特色的弓形路灯照亮民心,4个休闲文化广场陆续建成,国道旁的自驾驿站成为村中一景,白墙蓝瓦的井房在一望无垠的田地间十分亮眼,158眼抗旱井实现全村耕地全覆盖,村小学有了硬化的篮球场,教室里现代化电教设备一应俱全……”村里的老村支书逢人就讲这些年村庄的变化。

  作为驻村干部,我们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把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牢记于心;四处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将农户家里的大事小事当作自家事,很快就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有一次,我在走访途中,车子不慎陷在了泥坑里。我急得将油门踩到底,车轮在泥里拼命打转,溅起了好多泥点子,但车子就是纹丝不动。

  正当我要拨打电话求助时,附近的蒙古族村民陈国建被发动机的轰鸣声吸引了过来,看到现场状况,马上开着自家的农机车把我的车拉了出来,让我非常感动。

  为促进村民增收,黑龙江省民宗委带领农科院专家来村里实地考察,引入适合沙土地种植的大果榛子品种,带领村民发展榛子产业。如今,一片片榛子林进入盛果期,每年收益非常可观。

  有一阵,果农纷纷向我们反映,附近的农机和牛群经常误入榛子林,压倒树木、吃掉榛果,给果农带来极大损失。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资金,帮助果农购买、修建围栏。围栏合围当天,果农们欢呼雀跃,不停地为驻村工作队点赞。

  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我们积极打造“红石榴活动中心”,引入文化下乡演出,开展舞蹈展演,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如今,村民们无论是哪个民族,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妇女主任兼民族舞领队唐淑玲激动地说。

  再过几个月,我的驻村生活就要画上句号。我将珍惜驻村的每一天,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为民服务的“工笔画”中,为实现巴彦他拉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