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责任,落实赋予“三个意义”要求,将支持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紧密结合,着力构建前期准备扎实充分、项目实施规范有序、后续管理持续有力、各个环节有效衔接的全链条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全面加强绩效管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十四五”以来,中央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94亿元。国家民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支持民族地区实施了一大批紧贴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推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走向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走进云南省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村北400米处有一座坚固崭新的白石桥,人们叫它“感恩桥”。它横跨百余米宽的打洛江,成为村民探亲访友、生产发展、货物运输必经之路。
过去没有桥,村民出行要绕远路。2022年,龙利村投入各类资金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实现了“水电路网”全通,建成了便于村民出行的桥梁。村里人高兴地说,不仅走出去更方便了,走进来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2021年以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用,撬动其他资金130多亿元,完成1.34万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沿边行政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国家民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基础设施补短板。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路无黄土、道无积水”,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北四家子乡六家子村的路边沟项目实现的大跨越,惠及82户256人,赢得各族群众交口称赞。
近年来,辽宁省突出惠民生重点,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办实事、办好事,实施民生项目近200个。
甘肃省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类资金,实施民族地区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截至2024年底,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99%。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各地实施道路、桥梁、饮水等一大批民生项目,极大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合孜勒哈英村,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童话雪村”。合孜勒哈英村“两委”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盘活林业和土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以“小家美”促“乡村美”,村庄呈现出“屋内现代化、屋外绿净美、生活更富裕、乡风更文明”的良好风貌。
合孜勒哈英村的蝶变,是各地建设和美村寨的缩影。
民族村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国家民委推动实施和美村寨建设,支持各地把民族村寨打造成为增团结、惠民生、促发展、优生态的窗口,不断巩固“千村万寨心向党”的良好局面。
在资金和政策扶持下,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民族团结山水画卷,正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开。
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壮大富民增收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造血能力
云山叠翠,鉴水潆洄。走进广西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整齐的民居、干净的村道,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田园画卷之中。村民覃大兵说:“从前出村要走半天山路,现在水泥路通到果园边,卫生院建在村部,户户用上自来水。这样的好日子,梦里都要笑醒喔!”
“我们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成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不断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国家民委派驻凌雷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仁明说。在国家民委的帮扶推动下,凌雷村成立了益农水果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促进村集体增收,集体产业成为各族群众的“致富摇篮”。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国家民委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夯实特色产业发展根基。
位于闽西的漳平市象湖镇科山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20亩,年产量约70万公斤。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食用菌无法随采随收,难以转化经济效益,当地群众守着“金山”,却捧不上“金饭碗”。
2022年,科山村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其他资金25万元,建设食用菌冻库等设施,极大提高了菌农经济效益,菌农户年均增收近1万元,冻库成为富农兴村“致富库”。
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家民委要求,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立足乡村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普遍性难题,夯实特色产业发展的根基,实现小投入、大收益。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2024年国庆假期,位于新疆霍城县芦草沟镇元宝山村的乡村振兴农旅综合体内人潮涌动,盛开的薰衣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元宝山村依托薰衣草特色资源,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93万元,形成一条集观光、餐饮、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线路,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富民增收。
凉山腹地,四川省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建设兔场、养殖棚等,带动经济发展;六盘山下,宁夏固原市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壮大肉牛产业,打造“黄牛之乡”……
近年来,各地不断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切实让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发挥最大成效。
——发挥旅游富民作用。
和驯鹿亲密接触,现场感受森林童话婚礼……2024年冬天,许多游客走进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共赴一场浪漫的冰雪之约。
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敖鲁古雅乡大力推进驯鹿产业、电商产业、特色手工艺产业、旅游业,在惠民生、增福祉和强产业、兴乡村上持续发力,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天,到西藏山南市错那县麻麻村感受山花的浪漫;夏天,到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马头溪村生态采摘、体验研学;秋天,到山东省禹城市桂庄村乡村文旅田园综合体感受田园风情;冬天,到吉林省安图县奶头山村游冰戏雪、体验民俗……大美乡村美如画卷,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各地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动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
近年来,各地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创新传承民族手工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四川每年重点支持28个县开展民族手工业数字化改造、模块化生产、商品化转型、市场化营销,实现中华文化、生产要素、产业链条、销售渠道“四个融合”,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重庆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带动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推动全市50余家民族手工业企业和200多个民族手工业作坊转型升级。酉阳苗绣多款产品入驻故宫文创馆、国家非遗馆等,2024年10月被世界旅游联盟评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以增进共同性为抓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近年来,国家民委指导各地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资金使用管理全过程和各方面,赋予资金项目“三个意义”——
河北按照“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要求,持续深化“双富”行动;按照“党建引领好、产业发展好、村容村貌好、公共服务好、团结氛围好”要求建设和美村寨288个,成为民族乡村共同现代化的样板。
浙江聚力打造一批“同心共富”联盟。全省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团结进步精品示范带(区)16个,省级民族乡村振兴试点41个,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点87个。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四村成立红石榴特色面食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基础建起面粉加工上下游全产业链,为周边各族群众及企业提供便利。
河南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组织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共结对子1880个,联合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新增农业技能人才2.65万人,实施项目584个,带动各族群众实现就业。
国家民委共同发展司司长任献光表示:“按照国家民委党组部署要求,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赋予民族领域经济政策新内涵,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大局。同时,持续提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进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在资金项目建设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编制实施‘十五五’专项规划,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更好发挥资金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推动有关地方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将项目打造成赋予‘三个意义’的生动载体,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听!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曲动听的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协奏曲正在奏响,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新乐章。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