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答卷写在家乡建设第一线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琦 雷鹏飞 杨丽 毛雪纯 发布日期:2025-03-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他曾靠吃草根、树皮和棉絮战斗至最后一息,孤身与日寇周旋,誓死不屈……”在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内,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张艺轩声音微颤地说。作为“我为家乡代言”活动志愿者,她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讲述,再现杨靖宇将军英勇抗战的壮烈事迹,红色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参观者无不动容。

 

  今年寒假期间,西南民族大学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22支校级立项团队1000余名学生,奔赴全国20余个省(区、市)开展“返家乡”系列实践活动,将专业所学融入基层沃土,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冉冰弘(后排左一)开展剪纸艺术课程。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返家乡”爱心托管班里,孩子们展示自己写的书法。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横平竖直见风骨,一撇一捺写团结。”方寸课桌成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窗口。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返家乡”爱心托管班里,药学与食品学院学生张岩挥毫泼墨,为孩子们示范毛笔字书写技巧。青春的担当,就藏在为孩子们擦亮民族团结底色的每一瞬微光里。

  张岩所在的团队以书法和传统体育文化为媒,依托“道中华”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和“红色文化教育周”活动,润物无声增进“五个认同”。

  在桥西社区,当地学生第一次在宣纸上写下“籽籽同心”,兴奋地举着宣纸满教室奔跑;在金徽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化作沉浸式课堂,种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徽县档案馆,团队成员坚持学理化阐释、通俗化表达、大众化传播,用“道中华”案例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只要用心用情,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便能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张岩说。

  语言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心灵通。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增进认同的重要基础。

  在四川省若尔盖县、云南省绿春县等地,公共管理学院“格桑铸梦队”师生们搭建起“推普”连心桥——

  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的第一手数据;开设“推普小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并联动多方完善乡村图书角;帮助村民掌握手机基础操作技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进高中教室,详解高校资助政策,助力乡村学子实现升学梦想……

  “我们希望帮助更多人讲好普通话,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同心筑梦、共同发展。”“格桑铸梦队”负责人谢惠玲表示。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绽放新光彩

  今年的“返家乡”社会实践,畜牧兽医学院学生徐欣璐选择深入基层一线,在一家诊所中药药剂岗跟诊学习。

  从系统学习中药饮片的鉴别、炮制与配伍,到参与社区义诊,协助健康咨询,再到编写中医科普文案,传播中医药文化,实践让徐欣璐切身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她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信念。

  正如徐欣璐在实践日志中所写:“作为青年学子,既要读懂中医古籍里的‘君臣佐使’(中医的组方原则),也要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智慧——这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如何以青春之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南民族大学各学院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在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学生冉冰弘手把手教孩子们剪中国结。红纸翻飞间,冉冰弘顺势讲述春节的历史、传说与习俗,孩子们把剪好的窗花贴在玻璃上,阳光透进来,映得满室生辉。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则架起摄像机,拍摄了《非遗彩灯 点亮中国年》短视频,讲述四川自贡彩灯背后的匠心故事,引得众多网友想去自贡一探究竟。学院师生还联合成都市九龙湖社区举办“大美中华·年味”优秀摄影作品展、非遗微宣讲、二十四节气儿童教学、非遗手作体验等系列活动,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老河口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是湖北襄阳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上生花,纸上瑰宝”实践团以老河口木版年画为中心,展开了调查与研究。他们探访体验馆、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等,溯源非遗基因,访谈传承人和市民,了解技艺传承与发展情况。他们还沉浸式学习雕刻工艺,创作原创年画作品,设计了“一团和气”“喜迎财神”微信红包封面,让更多人了解年画这项古老技艺。

  让青春为基层一线注入新活力 

  “党的惠民政策从纸上的文件变成了现实,百姓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西南民族大学学生们走进家乡开展政务实践,深入一线、贴近群众,切实感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了解惠民举措落实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张浩然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检察院协助整理卷宗,研读法律文件让她深刻体会到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她还参与法治宣传,走进社区普及法律知识,解答疑问。

  “这次实践让我了解到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每一个案件,无论大小,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张浩然表示,“这极大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我要努力向上走,做一名为社会发光发热的青年人。”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黄玉锦走进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基层参与实践,从严谨写作公文到匠心策划活动,从耐心倾听乡亲心声到细致组织协调,她穿梭于晨曦与暮色之间,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这段基层实践经历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家乡的沃土增添一抹青春的翠绿。”黄玉锦对未来充满期冀。

  公共管理学院学生阿库克志、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学生吉林不者、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罗其阿罗等在“返家乡”社会实践中,担任乡镇团委兼职副书记。他们认真履职尽责,协助基层团委开展日常工作,策划主题团课,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投身西部,大有可为。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了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阿库克志说。

  “我们带着笔记本记录诉求,也带着真心倾听心声。当居民们竖起大拇指说‘这些大学生真贴心’时,我感受到服务基层的价值。”法学院学生黄裕岚说。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围绕法治建设与普法宣传策划开展“法治中国青春行”社会实践活动,50余位“返家乡”社会实践队员通过政务实践、企业实践、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社区服务、兼职锻炼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感受依法治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西南民族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校内校外两大实践平台,通过三级联动机制与品牌项目深度融合,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锤炼品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本文图片均由西南民族大学团委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