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乙巳蛇年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开展各类文旅活动417项,大力弘扬春节礼俗文化,深入挖掘其深厚历史底蕴,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全社会营造“铸牢”的浓厚氛围。
创新“非遗+”模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蒙古各地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核心,将非遗文化与春节习俗紧密融合,开展“非遗+”系列活动,让春节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全区举办“非遗贺新春”传统活动、“文化馆里过大年 祥蛇纳福启新章”等非遗体验活动,推出“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等精品展览、“非遗拓福迎接新春”等200余项文化活动。
春节期间,土默特皮画、蒙古族皮画、蒙古族呼麦、长调民歌、四胡、马头琴等非遗项目,登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新春特别节目《2025年非遗晚会》。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举办第八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吸引超200家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及相关单位、企业、院校参与。内蒙古博物院以“国宝遇新春”为主题,开展120余场文化活动,近5万名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浓厚的文博氛围中迎接新春。阿拉善定远营古城新春庙会精彩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展现了古装巡游、实景演出、非遗展示、古城灯会等节目的独特魅力。兴安盟推出非遗拜大年、传统祝赞词、蒙古族拉弦乐器等与年俗相关的精彩视频,广泛传播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赤峰市以“歌游内蒙古 文旅进商场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为主题,采用“集市+展演+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形式,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突出“活动+”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内蒙古各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年文化”凝聚中华民族情感,以“年习俗”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各族群众带来了一场场充满“文化味儿”的视听盛宴。
2025年内蒙古春晚运用丰富的非遗元素,将历史底蕴、人文风情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展示了全区2400万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兴安盟举办“歌游内蒙古”主题春节联欢晚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歌唱祖国心连心”的良好氛围,更唱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强音。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民族乐团联合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呼伦贝尔市根河市、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等地乌兰牧骑,在北京演出14场,呈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2024—2025音乐季《红色记忆》《聆听经典》和各类新春音乐会好评如潮,原创歌舞剧《这是我的家乡》等剧节目观演人数达10余万人次。呼和浩特市举办“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亮丽北疆 福满青城”春节主题活动,活动涵盖文艺表演、文明市集、非遗体验、年货展销等多个模块,把“烟火气”与“幸福味”送到群众身边。
深化“旅游+”路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内蒙古各地不断丰富优质旅游资源供给,实施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六项行动”,将“铸牢”有机融入旅游路线和景区景点,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内涵。
春节假期期间,内蒙古共接待国内游客3058万人次。鄂尔多斯市推出“华灯耀东胜 非遗迎新春”文旅活动,开展36项迎新春系列活动,接待国内游客311.17万人次。阿拉善盟推出福蛇贺新岁——“向善而行”中国年、乌兰布和“穿沙越海”主题游、额济纳春节假期一日游等多条春节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兴安盟创新“冰雪+”文旅发展模式,以冰雪赛事、演艺、展览、节庆活动为载体,打造“天天”系列主题旅游品牌,让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动”在一起、“乐”在一起。通辽市推出“西辽河畔·文明曙光”旅游线路,巧妙串联核心景区和特色街区,让游客领略通辽独特自然风光,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供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