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等民族团结进步佳话,一直广为流传。近年来,河北省通过搭建文物、文旅和民族工作部门通力合作的平台,不断探索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物保护、文物和文化资源展示利用等工作路径。全省各地充分发挥丰富的文物、文博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及其时代价值,让文物述说过去、沁润当下、启迪未来,讲好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故事。
石家庄:人文古迹见证交融
在石家庄市西南20公里元氏县境内的封龙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封龙书院,历史上不少名流在此结庐授业。如今,每到周五下午,书院都会迎来一群学生,他们在这里朗诵古诗词、书写诗句,沿着古人的足迹,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封龙书院兴于东汉、盛于宋元,曾有“南岳麓、北封龙”的美誉,是我国以自然科学见长的古代书院。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书院名士辈出——金元时期数学家李冶在书院讲授数学、文学和其他知识,创立了天元术代数,比西方数学界早300多年;“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在封龙书院求学时创作了家喻户晓的杂剧作品;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儒臣张德辉等饱学之士曾在书院讲学,“聚徒数千人,朝暮讲诵不辍”。
近年来,元氏县文旅、民族工作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挖掘封龙书院的文化内涵,以及各民族在此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的历史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4年,元氏县文旅、民族工作部门指导封龙书院举办了“跟着戏曲赏元氏”“读诗赏月游书院”“彩色周末·封龙夜读”等系列活动,让这处历史古迹焕发勃勃生机,让游客和当地群众在此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距封龙书院东北方向约50公里处,坐落着正定博物馆。馆藏的中国画《正定胜迹图》生动再现了正定古城“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车如流水马如龙”“烟柳半城花”的繁华盛况,被称为“正定版的《清明上河图》”。图上,佛塔、寺院、文庙等风格各异的古典建筑美轮美奂,西域商队等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我们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让观众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璀璨同辉,亲眼见证那些被时间雕琢的文物。”正定博物馆副馆长祁彦利介绍,通过拓展传统博物馆的展览功能,正定博物馆日益成为城市“会客厅”和文化展示新高地,成为讲述民族交融故事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实景演出、灯光秀等特色节目,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图为2024年6月12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天下第一关景区拍摄的实景演出《迎宾大典》。新华社发(李铎摄)
张家口:让文物讲述历史
旧石器时期的石片、石核、动物骨骼化石,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器、骨串饰,4D影院播放的历史题材电影……走进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的涿鹿博物馆,多彩的文物和多样的展示形式,生动立体地呈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让游客沉浸其中。
“我们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雏形,弘扬‘血脉同根、文化同源、民族同心’的文化理念。”涿鹿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韬介绍,近年来,当地民族工作部门整合专家资源,协助博物馆系统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历史支撑。2024年6月重新布展以来,涿鹿博物馆增加了全息投影等讲解形式,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清晰脉络,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境内的元中都遗址,是全国迄今保存最完好、后期破坏最少的元代都城遗址。“遗址挖掘过程中,发现这座皇家宫殿采用了一种典型的中原宫殿传统建筑布局形式——‘工字殿’。这种布局形式起源于宋,流行于金元。自元代蒙古族从草原来到中原,他们就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这座元代都城鲜活地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在元中都博物馆,讲解员在元中都复原模型沙盘前,将都城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元中都博物馆遗址开发科主任梁艳介绍,为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打造了螭首笔架(镇尺)、团龙青花砚台、团龙墨块、毛笔等“新文房四宝”系列,以及趣味百变幻方、螭首钥匙链等文创产品,吸引观众将“文物”带回家。
“张家口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大境门。这些砖块都是古长城上的,留下了车马往来互通有无的车辙。”在张家口市万全区长城卫所博物馆,讲解员王茜介绍,经过张家口市文物、民族工作部门的梳理整合,博物馆的讲解词里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反映各民族“三交”的内容,讲述着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的故事。
秦皇岛:古长城绽“芳华”
始建于公元1381年、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历史上各民族在这里聚居融合,经济逐渐繁盛。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就坐落在长城脚下。2021年底,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段的“一号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博物馆已基本完成陈列布展,处于内测试运行阶段。
“我们馆是规模最大、展览内容最丰富的长城专题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定名‘中国’二字的长城主题博物馆。”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副馆长郭颖介绍,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中国长城起源和发展、长城营造与建筑、长城军事与防御、长城武备与戍守、长城贸易与文化,以及长城沿线15个省市的长城文物保护利用、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带建设发展、文化公园建设成果等。
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沿线各民族沟通交往、贸易交流、文化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着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一件明代的铁奶壶,它的铸造结合了中原地区的冶铁技术和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是长城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的展厅里,讲解员郭磊介绍着文物内涵。“我们通过精心陈列彰显共同性的馆藏文物,讲好长城内外的‘三交’故事,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五个认同’。”郭磊说。
目前,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近1.2万件,以长城文物为主线,通过场景化、数字化、科技化,可参观、可触摸、可体验的展陈方式,让游客在这里触摸长城历史、感受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河北省民委供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