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为媒 文铸魂 嵌促融——上海书写超大城市交融互嵌新范式丨共同体建设进行时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特约撰稿 常征 发布日期:2025-02-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花灯亮、龙狮舞,年味儿在烟火气中升腾;新春市集、民俗表演,上海的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海派年味。

  乙巳蛇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推出100余项“乐游上海过大年”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沪体验民俗年、文化年、时尚年。到沪游客达1777.84万人次,同比增长6.08%。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选择到上海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族群众不断增加。上海以节日为媒,通过打造多元文化体验空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城市氛围。

  以旅游景点为依托,打造多元文化体验空间

  首个非遗春节,上海积极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以豫园、外滩、田子坊等标志性景点为依托,打造“文化+”春节体验。

  豫园赏花灯、走九曲桥,是不少人迎接新春的祈福仪式。作为2024年度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豫园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灯会、庙会等传统活动,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剪纸、糖画、皮影戏等,吸引各族群众参与,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今年豫园灯会以“万物美好,众生奇妙”为主题,继续演绎“山海奇豫记”,用变幻的光影呈现生肖蛇与山海林木间百鸟百兽灵动和谐的场景,还利用现代科技,推出AR互动体验,各族群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

  外滩作为上海的地标性景点,不仅是游客的必到之地,也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春节期间,外滩通过举办灯光秀、文化展览等活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走进田子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彤彤的喜庆世界。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弄堂的上方,中国印、中国结、春联、福字贴满门窗,处处都是对新春的美好祈愿。

  田子坊作为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汇聚了众多民族特色店铺和手工艺品。春节期间,田子坊通过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展销、民族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感受海派文化的同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成为各族群众增进文化认同的新纽带。

  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

  糖画的香甜、书法的墨香、瓷刻的脆响……在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作为该区“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之一,设置了京剧脸谱、版画制作、书法艺术、剪纸技艺等七大非遗文化展位,让孩子们通过互动体验,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上海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

  春节期间,上海各区举办了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写春联、包饺子等,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参与,也吸引了大量来沪各族群众体验。各族群众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文化归属感。

  上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沪剧、昆曲、剪纸等。春节期间,上海举办多种非遗展示活动,邀请各族群众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技艺。长宁区“非遗体验日”,有千人参与剪纸、糖画;浦东社区“邻里一家亲”活动,500名各族群众共包饺子、写春联,加深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上海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春节期间也纷纷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介绍春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开设书法、国画等体验课程,让各族群众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其中,参加上海图书馆春节专题活动达到万人,外来务工家庭参与度提升60%。

  以社区活动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在上海的街头,现代与传统交织,历史与未来相融。作为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动脉,上海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家,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徐汇区举办的“沪上民族风”联欢会上,藏舞、傣戏与沪剧同台,展现中华文化包罗万象的魅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形成和谐共处的社区氛围。

  杨浦区“民族团结杯”篮球赛,20支队伍以赛促融;静安区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日,2000人参与蹴鞠、射箭项目,来沪群众参与组队率达70%。以体育赛事为平台,上海各社区积极构建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生态。

  通过志愿服务与互助活动,增进各族群众的归属感。春节期间,上海组织志愿者为来沪各族群众提供节日慰问、生活帮扶等服务,各族群众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奉献回馈社会。在你来我往中,各族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上海市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将通过持续推动文旅项目创新、社区服务提质,探索“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社会共建”的长效机制,让上海打造的民族工作品牌——“家在上海”成为各族群众跨地域、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