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巅,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大漠,胡杨做到了。母亲就像雪莲,父亲就像胡杨。”这是詹春芳常说的一句话。
今年53岁的詹春芳是新疆伊犁人,现为山东省聊城市第六中学关工委副主任。70多年前,她的父亲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西出阳关到新疆,在西北边陲奉献青春与热血;60多年前,她的母亲收养维吾尔族孤儿努尔古丽,直至其穿上美丽的嫁衣;30年前,她随转业的丈夫回到黄河岸边的聊城,给青年学生、武警战士讲父辈们扎根边陲、建设新疆的故事,宣扬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战士们的“兵妈妈”;9年前,她的儿子投笔从戎,来到祖辈和父辈战斗过、保卫过的新疆,续写着民族团结情谊……
2024年7月,詹春芳回新疆探亲。多年来,因为路远、经济拮据,她回乡的次数屈指可数。詹春芳的母亲陶木英已经90岁了,母女俩相见后紧紧相拥,回忆再次涌上心头。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唱着《南泥湾》挺进新疆。詹春芳的父亲所在部队,前身就是三五九旅。多少年过去了,三五九旅的后代们像胡杨树的种子,扎根大漠戈壁、雪域高原、草原大山,詹春芳一家也在新疆扎下根来。
1963年,詹春芳的母亲陶木英收养了11岁的孤儿努尔古丽。努尔古丽和陶木英的女儿们情同姐妹,一起放羊、上学,直到出嫁。如今,70多岁的努尔古丽已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她告诉孩子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陶妈妈。多年来,两家人经常串亲戚,融为一个家。
上世纪90年代,詹春芳跟随转业的丈夫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沙王庄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詹春芳心系困难学生,广泛联系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筹集善款,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们上学,成为孩子们亲爱的“詹妈妈”。
2019年,已在乡村小学任教20多年的詹春芳,被聊城市第六中学聘为关工委副主任。聊城市第六中学所在地原是孔繁森的母校——聊城市技工学校。孔繁森和同事们在学校入门处栽下的10棵白杨树,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繁森树”。
每年的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孔繁森同志殉职纪念日,詹春芳都会在“繁森树”下,给同学们讲述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的感人故事,讲述父辈们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往事。詹春芳说:“这里是孔繁森同志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我不仅要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更要引导孩子们身体力行,将民族团结的事迹一代代传承下去。”
受家庭影响,詹春芳有很深的部队情结,多次去部队拥军慰问。她给战士们买学习用品、生活物资,为战士们洗衣做饭,同战士们聊家常,让远离家乡的战士们感受母亲般的温暖。
2024年端午节,詹春芳带着自己包的馄饨,来到武警聊城支队执勤一大队聊城中队。当她出现在厨房时,战士们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营房。
几个月后,武警聊城中队的两名战士来到聊城六中,给詹春芳送上一幅“兵妈妈”画像。这是战士陈明用一周的时间画好的,画像上面写着:“詹妈妈,您平凡而又伟大,在您心里永远装着我们这些‘兵儿子’,您用爱温暖着军营的每个角落……”画像背后,有30多名战士签下的名字。
在母亲的影响下,詹春芳的儿子读大学期间报名参了军,如今在新疆某部队服役。他多次把津贴寄到家庭困难的战友家里,从不留名。他说:“母亲经常教育我做个好战士,多做民族团结的事,帮助困难战友是应该的。”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