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唱给国际贵宾的这首民歌,有着怎样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月7日,亚细亚瞩目哈尔滨,又一场冰雪盛会到中国。

  当天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哈尔滨市太阳岛宾馆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

  大厅内,40名身着中外民族服装的少年儿童,唱起优美的黑龙江民歌《乌苏里船歌》,热烈欢迎国际贵宾。

  让我们在

  嘹亮的歌声中

  一同走进

  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图片

  ▲ 2024年10月11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一位演员在演奏赫哲族传统乐器“口弦琴”。新华社发(王颂摄)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

  “赫哲”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清实录》,是从“赫真”变音而来的。赫哲族先民属于肃慎族系,历史上包含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古代民族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赫哲族”。

  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自古就有保家卫国的传统。清代,面对沙俄入侵,赫哲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抗日战争时期,赫哲族军民在白山黑水之间英勇杀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300余人。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赫哲族翻身做了主人,开始了新生活,人口逐步恢复。在赫哲族聚居地,成立了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

  图片

  ▲2024年10月12日拍摄的街津口赫哲族乡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真正让赫哲族家喻户晓的,当属民歌经典《乌苏里船歌》。上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词作者胡小石带着挖掘民族音乐宝藏的想法,到赫哲族聚居地采风。当时,作曲家汪云才为创作话剧《赫哲人的婚礼》的配乐,已先到当地采风,积累了大量音乐素材,而郭颂已是小有名气的歌手,三人同在哈尔滨歌舞剧院工作。对赫哲族的共同关注,促使他们决定共同创作一首反映赫哲族生活的歌曲。

  图片

  ▲2024年1月6日,身着赫哲族服饰的赫哲族群众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与游客互动。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从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成了国家的主人翁之一,这个民族的新旧社会对比很强烈。”胡小石说,“这种幸福感是很明显的,所以来了以后我就舍不得走,这正是我要寻找的题材。”在四排,胡小石恰好赶上乌苏里江渔汛。

  图片

  ▲2022年6月28日,胡小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孙晓宇 摄

  蓝色的乌苏里江、打鱼的船队、苍翠的大顶子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地触动了他。胡小石把赫哲人的心声和幸福感集中在这画面里,完成了《乌苏里船歌》歌词部分的创作。这首歌的旋律,是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而成的。

  1963年,在一场音乐会上,郭颂演唱了这首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这场演唱会录了音,并把《乌苏里船歌》选作“每周一歌”在全国播放,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从此,幸福的赫哲人形象定格在国人心中。

  图片

  ▲赫哲族村民把刚打上来的鱼扔进船舱。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捕鱼,是赫哲人世代沿袭的谋生方式。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江水受到工业污染,加上过度捕捞,传统渔业受到冲击。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赫哲人逐渐“弃船上岸”,发展网箱养鱼、种植养殖等产业。进入新世纪,在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支持下,赫哲人走出一条多业并举的转产转型路子,积极投身绿色订单农业、特色渔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立足特色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生活一年上一个台阶。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看望广大群众。在村民尤桂兰家中,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尤桂兰感动得热泪盈眶。

  尤桂兰特别能吃苦,20岁时就被评选为八岔村劳动模范,担任村妇联主任。1956年,她作为少数民族劳动模范代表进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说,他对每个少数民族关怀都不能缺少,对每个少数民族都很牵挂。

  两次接见,时隔60载,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的深切牵挂是始终如一的。“赫哲族人虽少,但党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我们。”尤桂兰说,赫哲人倍感振奋,要建设好美好家园。

  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泥草房、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九十年代的两层楼,再到如今的花园式住宅……蓝蓝的乌苏里江波涛依旧,赫哲人的生产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八岔村为例,几乎家家有新房、有汽车。除了种田、打鱼,近年来民俗旅游也搞得风生水起,不少人家将住宅改建成家庭旅馆,发展旅游业带动增收。

  图片

  ▲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赫哲新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赫哲村寨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巨变中也有坚守,那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赫哲族群众时就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观看了赫哲族传统说唱艺术伊玛堪,并为优秀文化代代传承感到高兴。

  伊玛堪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而独特,《乌苏里船歌》就借鉴了伊玛堪的曲调。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如今赫哲族聚居地建成了伊玛堪传习所,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儿童,学员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

  图片

  ▲2024年10月12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抚远市米比赫哲工艺室,游客在试穿鱼皮衣。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根植于赫哲族渔猎文化的鱼皮画、鱼皮衣制作技艺等,也得到了传承弘扬。鱼皮画、鱼皮衣不仅发展为特色旅游纪念商品,带动百姓致富,还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

  从70多年前仅存300余人到如今有5000多人,从渔猎到农耕,再到发展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了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