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社区)群像扫描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郑涵月 发布日期:2025-02-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社区虽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民委命名的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个社区榜上有名。在这些社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齐心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美好家园。

  党建引领,服务各族群众

  “我们在落实‘敲门行动’时发现一名患有尿毒症的居民,多次入户核实情况后,为其加急申请了临时救助和一类低保,让他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度。”在甘肃省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彩虹城社区,党员成亚琼的“民情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温暖的记录。

  彩虹城社区是拆迁安置小区,也是兰州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心社区,辖区总人口2.8万余人。“我们社区形成了‘红色领航·多彩聚力’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党建与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的深度融合。”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全面优化“大工委”“大党委”共建机制,成立“一亲三心”工作队,扎实开展“访民问暖”“敲门行动”,走访辖区困难群众,收集并解决各类问题,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互嵌式社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民生街道望仙坡社区,各族居民种下的石榴树枝繁叶茂,见证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

  望仙坡社区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新型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党委与辖区内各单位联合成立“大党委”,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们通过联网、联建、联抓、联办、联帮的‘五联’工作法,打造‘三老三新’社区民族团结和谐的新格局。”望仙坡社区党委书记赵刘芬说。

  湘贸社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湘龙街道,辖3个汽车市场和1个居民小区,是一个以汽车及其关联产业为主的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梁艳林介绍,社区创建“红色管家团”,参照部队建制形成“一团五连”管理体系,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红色管家团”团长,下设先锋连、宣传连、汽车连、调解连、机动连,各“连”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在党支部和先进党员带领下,越来越多人加入“红色管家团”。从湘西州龙山县来到长沙创业的杨国东,在湘贸社区“红色管家”的帮助下顺利办好相关证件,做起了房车改装生意。后来,他主动报名成为社区第42名“红色管家”,积极参加各种宣讲活动,带动家乡100多人来湘贸社区创业、工作。

  增进认同,构筑精神家园

  炸油香、剪纸、写春联……今年春节前夕,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颐和城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的“非遗过大年 邻里一家亲”活动丰富多彩,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温馨、幸福的味道。

今年春节前夕,颐和城府社区居民写春联。颐和城府社区供图

  颐和城府社区成立于2012年8月,是集商业住房和拆迁安置房于一体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沿着石榴籽颐和健康主题公园的步道前行,能够看到各族居民在长廊内唱歌、在室外健身区锻炼。社区内还有儿童妇女之家、舞蹈室、阅览室、心理健康辅导站、邻里互助坊等。“社区以促民生服务为重点、促社区和谐为目标、促民族团结为落脚点,从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发力,打造各族群众温暖的‘家’。”颐和城府社区党委书记李红宁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晨光破晓,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倒生根社区逐渐熙攘起来,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摊位前,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驻足。这是倒生根社区举办的“迎新”美食节现场,在与美食的相逢中,邻里距离拉近,社区氛围越来越温暖。

  在倒生根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答疑解惑。郑涵月摄

  倒生根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城郊结合社区。近年来,社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辖区居民发放民族团结知识读本,制定了构建民族团结和谐小区管理制度等,制作安装民族团结宣传展板77块、建成民族团结文化宣传书屋2个,组织传统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民歌对唱等活动,居民乐在其中,心也贴得更近了。

  在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江山社区,生活着汉、苗、土家等多民族的居民。社区以文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计民族团结吉祥物“石榴娃”系列文创产品30余件。同时,构建“1+4”(1个石榴花工作室+4个石榴籽驿站)议事平台,开办“红石榴学堂”“石榴娃小课堂”“红石榴亲子早教课堂”等,促进各族居民你来我往、交流交融。

  共建共享,构建互嵌式环境

  “书记,我们小区经常有人错领快递,快递太多又经常找不到。”“书记,小区里‘飞线充电’很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城北街道幸福社区,经常有居民找社区党支部书记德吉措姆反映问题。

  幸福社区是多民族嵌入式居住的社区。社区立足实际,发挥干部群众积极性,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在德吉措姆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多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小区安装了快递自助服务设备,居民可以24小时刷码取件,消除了快递堆积、隐私暴露、冒认冒领、包裹丢失等隐患;区住建局、街道办事处、电力公司、物业公司多方协调,在小区建立电动车停放棚、集中充电桩和充电插头,遏制了小区内“飞线充电”引发的安全隐患。

  “凝聚各方力量,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社区环境才能越来越好。”德吉措姆说。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建设互嵌式社区的应有之义。广大社区多措并举,将社区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远亲还不如近邻呢,为了半米宽的宅基地,又是修墙又是赌气,何必呢……”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南城社区的“共陶菏解”调解室,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社区党委副书记李长进正在为居民开展调解工作。

  南城社区党委立足多民族共居的实际,强化“1324”服务模式,积极营造各族群众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1324’服务就是构建一个社区党委、三个网格支部、24小时全天候为群众搞好服务,通过开展网格精细化服务,做到社区居民遇事有人管、有难及时助。”社区党委书记马化彬介绍,社区推进“双报到”单位、执法队伍、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四元共治”,还配备了网格长、网格员、街长、胡同长,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工作有效聚力,确保民族工作有人管、管到位,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体系。

  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市西城区核桃园社区2025年党建工作年会上,北京观正会计师事务所等民营企业代表纷纷认领“微心愿”,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助力地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共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核桃园社区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多家区域单位的联动联建机制,开展点亮“微心愿”、实施“微改造”、进行“微更新”、推动“微循环”、实现“微提升”的“五微治理”,整合汇聚形成工作清单。“我们盘活驻区单位资源,通过组建‘红石榴联盟’、签署‘红墙同心’共建协议、组织公益爱心行等方式,带动越来越多的驻区单位参与基层治理。”核桃园社区党委书记潘瑞凤介绍,目前参加“红石榴联盟”的成员单位已有200余家。

  中华一家,情深意长。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打造互嵌式社区,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