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遗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林继富 发布日期:2024-12-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四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传统文化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非遗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彰显出非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

  非遗源于各族民众的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在百姓生活中活态存续,每一个项目、每一次传承,都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日常实践,展现以人民为中心建构的生活体系,意涵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形成的文化传统。

  此次入选的四项人类非遗是多民族、跨地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家国一体、阖家团圆、国泰民安是春节活动的主题,也是春节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庆贺传统新年的仪式传递了团圆、团结、和睦、和顺的生活理念,具有凝聚人心的情感力量和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力量。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大多是腊月二十四;藏历新年与春节“不期而遇”,在民俗活动上相互影响……春节以农历新年为时间基础,融入多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从而构成丰富多姿的节日活动。

  羌年以传统夏历为依据,融入汉、藏等民族的民俗活动,体现了羌族与天地、自然紧密相连的生命观与价值观,映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各族人民的长期生产生活与交流往来中,羌年逐渐成为凝聚共性的文化符号,羊皮鼓、释比念经、萨朗舞等民俗元素既是羌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民族交融的见证。春节和羌年追求和谐、和睦、和气,在有序的生活中增进文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遗传递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世界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的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是民众劳动智慧与自然无私馈赠的相得益彰,黎锦穿戴的舒适性和绚烂的色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直观展现。黎族民众喜爱织绣鹿、鸟、昆虫等图案,通过活灵活现的动植物图案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黎锦源于生活实践的自然景观、日常劳作、仪式行为,以线条织绣成图案,突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和合共生的理念。

  流传于福建、浙江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源于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河流交错纵横、降雨丰沛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自然中采集木材,在山间河流上架设桥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使自身的造桥技艺得以日渐精湛、不断发展。

  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增进文化认同。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张贴“福、禄、寿、喜”等字样的窗花、图案;黎锦图案、羌年活动中常见的羌绣上,同样有“寿、喜、禄、万、福、吉”等象征美好和喜庆的汉字或图案。木拱桥具有交通设施的功能,也是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人们在桥上的廊屋饮茶纳凉、聚会交流,进行年节祭祀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凝聚情感、增进认同。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历史,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标识体系。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人们还不断探索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路径,合理利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各民族共同富裕,凝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在各族人民的活态传承和发展中,羌年在灾后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赓续羌年团结和睦的文化基因,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四川各族人民带来福祉。

  非遗的保护传承不是封闭的、保守的、孤立的,而是在互嵌共生中丰富发展,在交流互鉴中创新转化,使之更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时代的非遗保护,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和载体,各族人民更加积极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