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义彬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时间的声音》是湖南作家刘义彬最新的一部散文集。初见此书,封面设计独具匠心,粗线条勾勒,画风简约却意境高远,寓意极深,与书名相得益彰。书中插图采用印象派风格,朦胧厚重,契合全书内容。附赠的精美书签上印有富含哲理的文字:“我听见身边潺潺流逝的时间的声音,在轻轻提醒我:人生无法回头。”
该书不仅形式上精致且不失厚重,更在内容上传递着深情与诗意。慢慢品读,恍惚间,仿佛徐徐行走在一去不回头的岁月深处,静听时间的声音,如天籁或民谣。
全书分为“归路尽头的黄婆塘”“放不下的凤凰古城”“时间的声音”和“那些闪烁的人间烟火”四个部分。作品所书写的,正如刘义彬在《后记》中坦陈的:“对儿时老家黄婆塘故土的依恋,对年轻时工作过的凤凰古城的怀想,对半辈子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对泪水浸泡过的青春与情感的回望,以及对生命旅途中所经历的那些地理、风物、人情的记录与描绘。”
概而言之,这是一部“朝花夕拾”式的回忆录文本。刘义彬以真情为底色,情至深处的诗意书写,如一股清流,让人倍感亲切之余,仿佛在时光深处的诗情画意里流连忘返,不失为一种大美享受。
《时间的声音》结构布局亦独具匠心,收录的散文篇幅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短篇小巧精致,如《这棵人生树》《乡村四月的夜晚》《年年杮子红》等,长篇的行文则如行兵布阵,精心组织且层次分明。有的对全文进行分节,如《花果园里的春天》分为10个小节,有的则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组织内容,像建筑群般错落有致,如《回不去的青春栖息地》《和光同尘》等均以多个小标题串联起主题。更有将分节与小标题两种方式结合使用的,例如《妈妈的黑夜来得很慢》,全文由4个小标题构成,其中第4个小标题下又细分10个小节,这种结构既保持了作品整体的连贯性,又增加了叙述的丰富性和深度。
朴实中蕴含真情,是刘义彬一贯的创作风格,《时间的声音》中39篇散文也大多如此。文如其人,这与刘义彬向来低调、淳朴厚道的性格息息相关。但又不尽然,朴实之中更有深情,或浓或淡,自然而然。《梦见父亲》一文语言朴实而构思巧妙。文章写的是梦中的父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父子情深展现得淋漓尽致。梦境温婉动人,扣人心弦;梦醒之后的回忆,大段大段的插叙,依然是朴实的文风,亲情却在插叙中步步升华:“童年的时候,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而今,我们笑着笑着却哭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诚哉斯言!《妈妈的黑夜来得很慢》也是如此。无论是“童年”里的妈妈,“泪水”里“小时候没少哭过”的妈妈,“养鸡”里操心不止的妈妈,还是分10小节来叙写母子情深的“我和老妈”,每一个故事说一件小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情。作者将其与母亲血浓于水的亲情娓娓道来,款款情深——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亲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书中每一篇所叙写的,都是作者的人生经历,酸甜苦辣备尝,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唯有自知。品读之时,恍惚间,如唠家长里短,如聆听来自时光深处的深情诉说,细品细思,直抵人心深处……
《时间的声音》因其朴实而接地气,更因其诗意而显高雅。诗散文特征在作品中体现鲜明、突出,这不仅是文学形式上的创新,更是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的体现。诗散文注重“散体”的散文形式与“诗意”的审美内核,是生活发酵醇化后萃取的思想情感的精华。它们追求意象性的语言,跳跃、断裂、意象转换,富有弹性和张力;内容上则力求含蓄蕴藉,有言外之意;行文如行云流水,飘洒自如,言随意生,文偕情止,一切自然而然。用波德莱尔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更抽象的现世生活”,更适合表达“心灵的抒情的冲动,幻想的波动和意识的跳跃”。
散文集《时间的声音》中明显具有诗散文特质的,当数《孤独的旅程》和《花谢花飞》。《孤独的旅程》语言跳跃性强,从开篇“故事在手中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心便渐渐地老了”,到结尾“在那个夜里,屋子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我当作垃圾收拾清扫过,不经意地倒往院子外的什么地方去了”,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花谢花飞》的意象纷繁,情感丰盈,饱含哲理。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享受文学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深邃。
刘义彬阅历丰富,数十年的人生累积,如时间的溪流在生命里流过,或疾或徐,种种人生况味,或鲜活或模糊,沉淀而成《时间的声音》。他以文字为手术刀,对自然万物及生活中诸般细节和肌理进行解剖,精准而细腻的文字,触动读者的心灵。又因书中多为诗散文,读来仿佛一场诗意的聆听,“时间的声音”在字里行间宛转悠扬,入耳入心……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