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大命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要求。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广泛拓展育人阵地,抓紧抓实抓好“三全育人”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师裴圣愚(中)带领4名学生,讲授“中华有我”主题团课。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树牢育人理念,创新育人工作方式
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华有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团课在中南民族大学开讲。2000余名师生代表在现场沉浸式参与学习,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多地学校同步直播。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师裴圣愚带领4名学生,通过“情景式演绎+艺术呈现”等形式,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相关知识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丰富的史料、创新的形式、巧妙的构思,形象阐释厚重的历史,生动再现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进程,讲述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
“在这堂‘沉浸式’的思政课中,民大人扎根基层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更加坚定我去西部支教的决心。我将努力投身西部教育事业,释放青春的活力,照亮民族地区学子的前进道路。”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张俊潇说。
民族高校肩负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培养各族优秀人才、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等重大使命和责任,中南民族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育人全过程。
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系统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制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立项建设39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文化导论》等必修课程及“中华文化与文明”选修课课程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青年学生的基本思想追求。
持续丰富和拓展“铸牢”第二课堂,推进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每学期开学,号召各地新生采集一份家乡水,齐聚学校南湖园,共育一棵石榴树,共听一堂思政课。自2016年起,开展清明徒步祭扫革命烈士陵园活动,先后前往武汉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伏虎山烈士陵园等地祭奠英烈,发挥红色资源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持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第二课堂打造“思考着、体验着和践行着”的思政课堂,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大学生应当深刻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进行教育,能让学生有更直观感受和更深刻体悟。”该校学工部教师蔡赵冠宇表示。
突出教师主体,加强育人队伍建设
“妈妈一样的好老师”,这是学生对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台的亲切评价。
多年来,王春台任教专业课的生物育种实验班保持研究生报考率80%以上,升学率50%以上,她担任班导师的2022届生物育种实验班升学率更是达到70%以上,名列学校前茅。她常常鼓励学生“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并不断深耕。
“王老师就像一位亲切的大家长,时刻关心着我们。至今我都能回想起王老师不止一次地鼓励我‘要加油’的场景。”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学生李珉皓十分感激地说。
班导师制度是中南民族大学推动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2021年5月起,学校将班主任“管”的职责与导师“导”的优势相结合,全面推行班导师制度。学校遴选760余名教师和党政干部担任班导师,建设优秀班导师队伍,强化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引导和价值观培育,做“家长式”导师,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在中南民族大学,像王春台这样用心培育学生的班导师还有很多——
计算机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帖军担任计算机专业2201班的班导师后,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全方位掌握学生在校生活情况。药学院药学专业2201班班导师吴滨被学生亲切地称作“老吴”。在生活上,他是关注学生的“有心人”,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生活不适应等问题;在学习上,他提倡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学业帮扶和交流。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102班的班导师张军好连续多年为学生提供考研答疑服务,并专门开设数学辅导课程,为学生的“研”途保驾护航。
在“规定动作”外,一些学院还进行创新——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施“1+1双导师”制,一名校内班导师与一名企业班导师结对,帮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教育学院启用“素质导师”和“导生团队”。“素质导师”在大类分流前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实际匹配导师,参与学生专业规划。“导生团队”以做好学生学业帮扶工作为目标,建立起一支精准帮扶的学生团队。
发挥阵地作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为宗旨,中南民族大学将育人贯穿全过程、各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培育国之良才。
学校是弘扬和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场所,中南民族大学把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弘扬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进“学、练、赛”一体化,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深化体教融合。
学校将毽球、初级剑、三路长拳等纳入公共体育必修课程,开设蹴球、板鞋竞速、柔力球等传统体育选修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同时组建篮球、足球、田径、跳绳、游泳等12支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队,共培育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66名二级运动员、760余名国家级裁判员。
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运动队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青年)运动会等赛事中共取得国家级一等奖30余项、省级一等奖140余项。2023年,该校足球队获湖北省高校“五连冠”,武术队获湖北省高校武术比赛团体“二十五连冠”。
“我们是全国第一批系统推进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系列创业教育项目的高校,拥有完备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及组织架构。”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潘泽江说。
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中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新动能,致力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逐步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中南民族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李云帆毕业时,已是3家公司的合伙人。他通过加入学校创新创业俱乐部,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所在团队先后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互联网+”校级奖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级二等奖等。
2021年7月,学校将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合署办公,形成了30余个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10余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基地”、15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方位“双创”育人提供服务。
从创新“铸牢”第一课堂到开设第二课堂,从辅导员队伍培养到班导师队伍建设,从体教融合到“双创”育人……中南民族大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三全育人”创新路径,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成效,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培养了一批可堪重任的优秀人才。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