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笛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长江流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艺术形式。在这片沃土上,无数文化瑰宝得以孕育和传承,其中就包括融合多民族文化的舞蹈艺术。叶笛的《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的文化互动研究》,是长江流域舞蹈人类学研究的有益尝试,为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
该书不仅关注舞蹈作为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更深入探讨了舞蹈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地区舞蹈的分析,该书揭示了这些舞蹈在文化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一个综合的文化生态。
长江流域舞蹈种类多姿多彩,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舞蹈文化。该书旨在深入探索长江流域多元舞蹈文化的互动现象及其深层文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分析舞蹈文化的内在联系,凝练舞蹈文化互动模式的深层肌理,从而充分展现长江流域文化多元一体的悠久历史面貌与鲜活时代图景。
该书对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进行了系统探讨。作者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地区舞蹈风格和特征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这些舞蹈尽管在形式上保留了各自的特色,但在深层文化元素上展现出一致性,共同构成一个丰富而统一的文化体系。
为了做好“长江流域舞蹈”这一研究,作者将文化意义上的“长江流域”界定为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流经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3个省区市,这也是传统上认定的长江流域文化影响传播的主要区域。同时,作者参照长江流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熟框架,将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舞蹈文化划分为青藏舞蹈文化区、滇黔舞蹈文化区、巴蜀舞蹈文化区、荆楚舞蹈文化区和吴越舞蹈文化区。如此,不仅缩小了研究范围,也使得研究更加清晰和体系化。
该书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长江流域的舞蹈文化。这种方法包括对各种舞蹈形式的数量、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和分析。传统的舞蹈文化研究多依赖于人类学意义上的定性描述和个案研究。通过引入量化分析,该书为舞蹈文化研究带来新的视角,特别是在揭示文化模式和趋势方面发挥了作用,如对长江流域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项目进行量化评估。量化的评估方法为观察舞蹈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一种客观和系统的视角,从而使得对于不同地区舞蹈项目的比较和分析成为可能。同时,量化分析揭示了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分布的不均衡性,例如,一些地区的舞蹈形式可能在数量上远多于其他地区。这种不平衡不仅展示了文化多样性,也反映了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揭示了各地区之间舞蹈文化的互动情况。
该书还揭示了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在双向互动中形成多元一体特征,这为强化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圈的内聚力提供了可能。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其研究展现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和共性,从而促进了跨地区的文化认同,以文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其研究不仅是文化领域的成果,也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和内聚力,能够为经济带内的文化旅游、艺术交流和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总的来说,作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长江流域舞蹈”为主线,以沿江各省级目录中的重要舞种为补充,对长江流域舞蹈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舞蹈文化互动进行研究,总结出区域分布不均衡、区内外互动频繁、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等特征,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拓展并丰富了整个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
不过,学无止境。鉴于本书在区域舞蹈人类学领域中的创新性,笔者建议作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跨学科的方法,进而将舞蹈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学术界乃至全社会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舞蹈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区域舞蹈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是在学术上的孜孜以求,还应该对促进区域文化保护、推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中国舞蹈工作者肩上的使命——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要以舞蹈文化为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无疑也是舞蹈界未来共同的理论议题与实践取向。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