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为什么红山文化申遗如此重要?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周午昱 发布日期:2025-05-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燕山北麓、大凌河畔,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遗址静悄悄地躺在山野田地间。因其首次被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故被命名为“红山文化”。五六千年前,这里有一群逐日追星的先民,正是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初曙涂上第一抹霞光。

图片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近年来,某些境外舆论试图将这片滋养中华文化根系的古老土地纳入其国家的文化叙事。红山文化所带有的中华文明胎记,早已在岁月熔炉中锻打出深刻的文明钢印,这一事实是任何人无法篡改的。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进,红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成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节点。推动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五千年传说,

  在现代考古学中获得论据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第一次发现甲骨文,把中国的“信史时代”定位在殷商。

  “信史”的对应词是“传说”,在文字发生以前的时期,史学家们统统把其归于后者。

  从燧人取火到仓颉造字,从伏羲画易到大禹治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却总在史学界争论不休。

  红山文化的发现,使很多散布在各式典籍里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得到了验证。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把史前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相结合,指出“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只有黄帝时期与之相符”。

  考古学家郭大顺更认为《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南北交汇的反映。五千年的传说,终于在现代考古学中获得论据。

图片

  ▲阪泉之战。(AI制图)

  考古证据发现,红山先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采集。粟即带壳小米,在今天中国人看来普通,但在考古界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红山文化村落结构布局合理,居住与祭祀、墓葬空间分区明确,社会分工开始显现,展现出相对稳定的聚落体系和社会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为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上,更体现在其文化基因对后世文明的深远影响。

  无论是“以玉为礼”的礼制传统,还是对龙、凤等图腾的崇拜意识,抑或对天地自然和祖先神灵的敬畏之情,都在后来的夏商周文明中得到延续与发展,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主流体系之中。

  可以说,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早期奠基者。

图片

  ▲红山文化玉猪龙。(图片来源:道中华资料图)

  在历史的聚光灯下,红山文化的当代价值被重新估量。作为实证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块拼图,它不仅解答了华夏礼制起源与龙图腾演化问题,更阐释了“何以中国”的终极追问。

  (二)红山文化申遗,文化自信的底气 

  红山文化申遗,是对自身珍贵历史的传承保护,也是对中华文明源头思绪的整理激活。这项跨越五千年的文化工程,跨越了区域性文化记忆——它不仅关乎遗址保护,更能够在国际平台上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特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与包容性。

图片

  ▲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红山文化申遗是一场文明话语权的重构。在当今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衡量文明话语权的标尺。

  作为实证五千年文明的关键节点,这场申遗在三个层面上看都势在必行:在战略层面,它是以考古实证支撑“文化自信”;在学术层面,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与话语体系;在传播层面,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展示给世界。

  文物保护当然还是申遗最核心的目的。红山文化遗址横跨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20万平方公里,涵盖区域广袤,又受制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保护意识等多方面因素,部分遗址存在保存状况堪忧、环境治理不力、开发保护不平衡等问题。

  而申遗工作不仅需要系统性地开展遗址保护规划、文物本体修缮、环境整治与展示提升等工作,还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这种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防护的模式跃迁,可为中国文物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升级模板。

  面对今天出现的“考古热”“游学热”,红山文化申遗正当其时。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文旅融合发展,正成为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红山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系统与文化故事资源,辅之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旅产品、红山主题研学路线等,可进一步释放其文化经济潜力。

图片

  ▲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积石冢及祭坛。(图片来源:道中华资料图)

  更为深远的是,红山文化申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深刻的意义。

  红山文化的分布地域横跨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多个地区,其文化遗存中蕴含“多元一体”格局。申遗工作的过程,是凝聚共识、厚植认同、激发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的过程,是中华文明在当代语境中实现价值转化与创造性表达的重要契机。

  (三)红山文化不止记录过去,

  更为面向未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活化石”。其独特的物质遗存与精神表达,如玉器崇拜、龙凤图腾、祖先祭祀、神权秩序等,揭示出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前就已具有高度的思想体系和制度雏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是对红山文化实证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提升中华文明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通过红山文化的系统性阐释与全球性传播,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图片

  ▲牛河梁遗址全景照片。(图片来源:道中华资料图)

  在全球多样文明不断对话、交融与竞争的今天,推动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红山文化申遗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历史层面的“过去之光”,更体现在面向未来的“国家使命”。

  那些先民留下的记忆,那些散落在塞外的积石冢群,正等待在世界文明中彰显自身的价值。

  (周午昱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读博士生)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黄   也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