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每个参观者都会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姿多彩和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自去年8月1日开展至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先后接待全国各地2237个团组超16万观众。该展作为长期陈列,将继续发挥文物古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作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文物古籍中感受团结奋进力量,
领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党支部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赴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党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更加充分了解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进取、不断取得胜利的恢弘历史,更加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2023年8月1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对外展出。自开展以来,来自中央部委、地方高校、各企业、各社会团体等多家单位的党支部来到展览现场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共产党宣言》展柜。张昊摄。(图片来源:民族文化宫)
在“大团结”展厅里,藏文、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见证了信仰与担当、使命与初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卫生厅关于接收上海等地孤儿的文件、巴林右旗保育院保留的孤儿衣服、孤儿们在草原新家庭的合影,诉说着草原额吉的无疆大爱,书写着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殷殷深情……“大团结”单元展厅一系列珍贵文物和资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
▲“大团结”展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团结”单元设在民族文化宫一楼正中的大厅。拾级而上,展厅中间核心区域是象征思想伟力的红旗造型,1921、1949、1978、2012年各代表性年份矗立波浪之上,层层推高的波浪代表着党在蜿蜒起伏的历史长河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新时代。波浪后方,是一个用各民族乐器精心打造的“乐器墙”,意为“万方乐奏”,寓意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大团结。
让文物“说话”,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从“大一统”到“大交融”再到“大团结”,1500余件文物古籍展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吸引了各族各界人士前来观看,受到广泛赞誉。
▲大一统”展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一统’单元从思想理念、制度实践、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大交融’单元从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展现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壮大的脉络和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大团结’单元展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一位参与策展的文博专家介绍道。
传说中的这些宝贝,都在这里,就在眼前。这是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张利国教授第七次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厅,“我用了十余年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及其之间的‘三交’基本史实,都没有七次到这里观看文物古籍的收获大。”张利国略显激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西南彝志》。(图片来源:民族文化宫)
▲文成公主所带的长鼓和琴。(图片来源:民族文化宫)
展览现场,一组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彩陶为代表性的陶瓷文物一字摆开,再按时间线索排布陈列,多品类文物交相映衬。
不少观众行至此处会心一笑:作为中华先民创造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体系,在不断发展演进、持续互动、交融日深中,展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有观众说,这样细节排布的用心和意义,体现出展览的策展水准。
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点赞展览主题鲜明、主线清晰,各个篇章有序了然。“实际上,基于文物古籍来梳理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线索,让‘有意义’的展览更加‘有意思’,这正是贯穿整个策展过程的一个最大挑战。”国家民委文博专班的一位成员说。
▲观众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促“三交”,让历史告诉未来
“参观完三个展厅,我就一个感觉,从来没见过通过文物古籍能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诠释得这么全面透彻的展览。在这里,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变得触手可及。”
“展览犹如一场文化盛宴,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样的展览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
民族文化宫大厅内人头攒动,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观众纷至沓来。从去年8月正式开展到现在,展览以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的清晰脉络,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展览风格强势出圈,赢得观众喜爱,成为北京又一文化“打卡地”。
▲来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已成为深度“圈粉”外国游客的传统节日。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2023年增长115%。而这其中,有一部分游客“涌进”民族文化宫,来了解“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看完展览,才知道中华各民族团结和睦,好几千年一直这样,心中对中国的敬仰油然而生。以后我会带更多的朋友来到中国,感受中国。”一位外国参观者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给观众带来深厚历史文化大餐的同时,也架起了一座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
▲“大交融”展厅。(图片来源:民族文化宫)
“我常跟朋友说,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都在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天都在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讲解员充满自豪地说。
近些年来,逛展览、买文创,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文化生活。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策展阶段,大家就开始思考,如何延展文物古籍的价值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出文创产品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据悉,目前民族文化宫已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推出了28款文创产品,让创意与文化相结合,将消费与体验相结合,以文化创意的形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满足观众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各民族大团结”帆布包。(图片来源:民族文化宫)
▲“中华”纹样T恤。(图片来源:民族文化宫)
在过去的10个月里,观众观看展览的热情持续升温,各民族同胞和国际友人走进展厅的脚步从未停止。
一件件文物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记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不单是为了讲述过去,更是为了着眼当下、迎接未来。
(作者简介: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审核 | 闫 永
监制 | 王翔宇 陈峣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