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尼山三问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刘娴 发布日期:2024-07-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尼山,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生地。自2010年起,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此地孕育而生。论坛的议题从最初的儒家思想探讨,逐渐扩展至文化、教育、历史、生态、体育等众多领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时代精神。

  7月10日上午,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盛大开幕。700余位海内外嘉宾齐聚尼山,围绕本次论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主题展开交流和对话,共同探讨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和合共生之道。

  论坛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尼山声音”、贡献智慧力量。

  那么,此次盛会都“论”了什么?达成了哪些共识?

图片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会场外景。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图片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现场(图片来源: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官网)

  传统还是现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西方国家常将自身的现代化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模式,而世界上也有不少国家盲目地追求西方的现代化,不论是否适合其本国的情况。

  从“文明”的发展角度看,现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化基础上实现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从实践的角度看,既有美西方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现代文明,有拉丁美洲现代化基础上建立的拉美现代文明,也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图片

  ▲7月10日,海内外嘉宾出席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大众日报 王世翔 摄

  因此,不论是哪一个角度,现代文明都不仅仅指物质文明,更包含精神文明。而试图寻找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路径,就应当将目光投射至人类思想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的脉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

  纵观世界,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反思,不时地回顾由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留下的遗产,对“现代”的含义发出疑问。这些声音,无意中与中国文化的动向发生了共振。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开幕式上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出,在日本佐贺县多久市举行祭孔仪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中小学生广泛学习《论语》,留下了“多久之雀,可诵论语”的美谈。2021年,“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期间,帕特农神庙的山脚下矗立起雕塑“神遇”生动描绘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象征着两大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这些都充分表明,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魅力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图片

  ▲位于希腊雅典阿果拉广场上的“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雕像。(图片来源:央视网)

  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这些理念与思想无一不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传承并发展着,日用而不觉。

  在日本发行的新版一万日元纸币上,印刷有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肖像。涩泽荣一是日本一位实业家,1916年编著出版了《论语与算盘》一书。在专著中,涩泽荣一提出了“道德经济统一论”的观点。他认为财富的源泉必须是仁义道德,如果不遵循正道,财富也就不可能长久。之后,他将这些理念运用在自己经营的实业当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可以看到,历经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且在当下的日本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尼山圣境景区内的孔子雕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从古典医籍《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采用现代的低温萃取方式从中药青蒿中发现了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从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发明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而产生的一个重大成果。

  目光回到尼山,2500多年前孔子曾与弟子们在此畅谈理想,夫子对爱徒曾皙描述的“春服图”心向往之。今天,7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孔子故里,共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尼山声音”。2000多年前的“中国孔子”,成就了今天的“世界尼山”,这又何尝不是传统之于现代意义的最生动的诠释?

  对抗还是对话?

  自有人类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三种方式:隔绝、对抗、对话。

  远征、“发现新大陆”、踏上“东印度”,是人类隔绝为主转为以对抗为主的标志,两次世界大战则是对抗阶段的巅峰。“物极必反”,先进武器、血腥屠戮都产生在那些秉持“工业化社会”极力向“蒙昧”、“野蛮”地区和国家推广所谓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的“世界中心”,他们自认为是除自己之外所有地区的“主人”。

  今天的国际社会,应当也正在进入一个以对话为主的新阶段。

  正如希腊驻华大使伊利奥普洛斯在开幕式上所说,我们应该综合考量,而非比较地来看待其他文明或国家,要看到他们的历史、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而不是你对我错或者我对你错这样的“非此即彼”。

图片

  ▲外宾身着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出席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图片来源:中新网)

  他进一步阐释:对话(Dialogue)由两部分组成,DIA意为“通过”(through);LOGOS意为“讲话”(speech)。它是双方之间的对话,不是独白,是以达成共识为目标的,因此需要对话者的真诚和尊重。

  自古以来,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一直是文明互动的先驱和典范,在此过程当中哲学起到关键的作用,它为我们打开进行交流和达成共识的大门。然而要实际运用哲学解决所有问题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当下如此复杂,且充满分裂和冲突的世界中。

  130年前,国际奥委会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重启了奥运会,并将其视为在全世界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桥梁和促进理解的途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自己看法,他认为尼山论坛与奥运会的目标是一致,都是希望可以通过相互尊重的交流对话加深世界文明之间的理解。

  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具有天然的契合,两者不仅都强调公平公正,强调发挥潜力,更深层次的共通之处在于强调团结协作。

图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奥林匹克五环烟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儒家思想认为“交锋”才是真团结。《论语·子路》记述孔子的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团结不是表面上的意见一致、众口一词、没有争论,而是每个人持有不同看法引发一定的思想交锋、交流和碰撞,这便是“对话”的本质。“和”是诉求、是目标,“不同”是表现、是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正是要让世界人民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在交锋中相互尊重,在比拼中更加团结。

图片

  ▲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叶齐国官办的高等学府,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越骅也认为,中国的“稷下学宫”与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可以视为人类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精神的显著标志。“如果能够进一步探索建立以传统智慧为核心的国际文化、学术和思想交流机制,将吸引对传统智慧有兴趣的社会各界,形成共建人文交流事业的更强合力。”

  就在前不久,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一项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相信未来,这项体现中国全球文明倡议的决议,会不断落地生根,转化出更多服务于全人类的公共产品。

  单一还是和合?

  古老文明体都蕴含着多元,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多元寻找一体与团结。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存发展成为广土巨族,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实现了从“华夷之辨”向“华夷无间、天下一家”的观念转变。

  塞舌尔是西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居住着约10万人,来自不同的族群,在肤色、文化习俗、饮食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多样性。塞舌尔前副总统、塞舌尔中国友好协会主席文森特·梅里顿在致辞中说,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塞舌尔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融合了来自法国、印度、英国、中国、阿拉伯以及非洲各地的文化元素。多元的背景造就了我们充满活力、和平的社会,也印证了塞舌尔拥有将不同文化融入团结和谐社会的治理能力。

  事实上,当我们能够看到“多元一体”,也就自然可以读懂“和而不同”。

图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术”节目中展示出的“和”字。(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开幕式上所说:“我们处于‘后霸权世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认为孔子给了我们正确的理念,那就是‘和而不同’。”

  文森特·梅里顿也指出,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平、繁荣的世界,那就必须摒弃那些无知和傲慢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某些文明或者文化比其他文明或者文化更优越,并屡屡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所谓“世界秩序”就其字面理解,是指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规则。但是,不久前故去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先生有一本同名著作《世界秩序》。他在书的《序言》中说:“该体系没有一个各国均认可的定义。”甚至直率地指出:“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

图片

  ▲秦小篆体的“秩”“序”两字(图片来源: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对“秩序”二字有相应的解读。《说文》上说:“秩,积也”,原指收割后禾粟的储存形态。正如《史记》所说“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禾也好,薪也好,“积”都有个次第,这个次第是事物本有的。“序,东西墙也”,指古人堂前台阶上左右两边的墙,是主、客及他人登堂时,依年龄或尊卑安排座席的标记性设施,因而也有次第之义。这个次第是由民俗演变而成为礼仪的,没有具体的创立者,换言之,是公认的。

  由此可见,汉语中的“秩序”涵蕴着物随其自然、人循其伦理而排列的意思。相较于英语中的Order,除了规则、程序这类意思外,还有“命令”之义。

  中英词义上的这种微别,可以引发这样的思考——“世界秩序”,在中国古今语境中只是指世界各国自然而然形成的、公认的、彼此相处的目的、方式和原则;而World Order则隐含着由某国或某集团制定并“命令”各国必须遵守、不得违规的意思。

  而本就多元的世界,如何能够以一种标准或秩序来定义呢?

  正如杰弗里·萨克斯教授所说,全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共享世界的气候、海洋、空气、生物多样性、粮食供应。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真正的全球伦理,很显然,它不是单一国家的伦理,而是包括从中华传统智慧等中所汲取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伦理。


  审   核 | 闫   永

  监   制 | 王翔宇

  责   编 | 许玲玉

  制   作 | 郭欣欣

  实习生 | 周洪伟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