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穿行在西藏拉林铁路林芝段的桃花间。 新华社记者 觉果摄
“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今年4月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做到“六个坚持”,其中第六个坚持就是“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七成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多,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为何要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部大开发现有经验中,民族地区如何统筹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于西部地区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意见建议?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丽君、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曹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长德。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牧民朝勒门格尔勒在晨光中放羊。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西部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有何意义?
张丽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新篇章。西部12省(区、市)以全国27%的人口,守护着7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21.5%的地区生产总值,近5年经济增速居全国四大板块之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涵盖民航、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和信息等领域,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的交通网络、能源布局和城镇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日益完备,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和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加强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统筹边疆发展与安全。这些成效共同推动了西部地区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切实保障各民族根本利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镇中卫市杞园春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准备将鲜枸杞进行烘干处理。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郑长德: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数据、健康养生、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地区和重要依托的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口岸功能更加完备,边境贸易稳步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辐射和示范作用增强,吸引境内外投资大幅增长,跨境经济合作区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显著成效。
曹为: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从末梢走向前沿,美丽西部建设力度加大,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表明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紧贴民生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不断提升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力,促进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夯实西部地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增进西部地区广大群众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推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在新疆塔城巴克图中哈边民互市丝路文化商品城,一位哈萨克斯坦的游客在选购商品。 新华社记者 丁磊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西部大开发合力
记者: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这一要求的提出有怎样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张丽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准确把握在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略意义。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雪山冰川、湖泊草原等自然资源的承载地,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亟须重新审视并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价值和战略区位条件,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质的生态产品,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在贵州省榕江县车江坝区智慧育苗中心内,一名少数民族妇女在大棚内对百香果苗进行管理。 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曹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彻于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只有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才能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西部地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起西部大开发的磅礴力量,推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郑长德: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关系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但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繁忙的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以团结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
记者:您在研究和田野调研中,了解到西部省区市在统筹发展与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方面有哪些有益经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何举措?
张丽君: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致力研究边境地区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在边境治理和边境地区发展问题上的重大战略需求。从研究和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边境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完善设施建设,加强同心戍边。内蒙古科右前旗结合“一流边防线”建设,投入2.66亿元在边境地区实施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19个,提升边境地区群众公共服务水平,有效预防边境“空心化”问题。落实产业富民,夯实经济强边。广西凭祥市逐步实现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不少群众吃上“边贸饭”。云南大力推进磨憨、河口等5个智慧口岸项目建设,落实边民互市有关政策,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边民”的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多方共赢。持续实施对口援疆,推动民生安边。各援疆省市从2014年至2023年累计安排援疆资金近1700亿元(含兵团),将援疆资金总量的80%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80%用于民生,1100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得以改善,200多万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郑长德: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社会进一步铸牢,这些为各民族在经济上深度互嵌融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双向流动,为各族群众融入市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特别是增进了各民族间相互认知和交往经验,极大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上互嵌融合。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玉湖村村民和杰林(右)为来自北京的游客介绍纳西族东巴文。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
推动西部大开发,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记者:就西部地区如何贯彻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精神,在高质量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您有何意见建议?
张丽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将西部地区发展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统筹推进,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战略的地缘优势和前瞻的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快西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构建新质生产力布局,打造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地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使各族人民共享数字红利。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将西部地区美好生态、民俗民风、边境风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统筹政治和生态安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厚植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拍摄的光热电站。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郑长德: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要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着力提高制造业的地位和占比,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的嵌入性和融合发展水平。根据民族地区的地理禀赋与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地位,旅游业、生态康养产业等将成为新时代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资源型产业的升级,用数字经济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要在西部地区积极落实好“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等,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对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投资的企业实施投资补贴,另一方面把对口支援和产业转移相结合,在援助地区建立受援地飞地工业园区,进一步提升融聚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曹为:我们要在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推进西部地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加快产业升级、强化安全保障、坚持改善民生、提高开放水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与传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牵引,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