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生: “何惧风霜染白头”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风采录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风采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4-11-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孙宁生,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现为云南省曲靖市茨营中学图书管理员、茨营镇示范小学校外辅导员。从1987年开始,孙宁生坚持利用节假日到农村支教,2011年退休后到云南、贵州等地义务支教至今。2021年11月,孙宁生被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今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孙宁生(中)和学生们在一起。孙宁生供图

  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图书室,年逾七旬的孙宁生正在细心整理书架上的图书。“图书室里的几万本书,大部分都是我一本一本登记入库的。每当孩子们喜欢的书到了,就算再晚,我也要第一时间入库,让孩子们早早能看上。”孙宁生说。

  孙宁生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名退休的地理教师。退休前,他就常利用节假日到农村支教。2011年初,结束29年执教生涯的孙宁生背上行囊,坐了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乌蒙山脚下的茨营中学,开启了长期支教生涯。

  “到茨营中学的第一天,我就向校长作出承诺:除义务给孩子们上课、资助贫困学生之外,还要为学校筹措一批图书杂志,建一所图书室。”孙宁生回忆道。

  孙宁生拿出资金3万余元,建了一个50多平方米的钢结构活动板房图书室。寒假期间,他回到南京四处筹措,募集到了6000多册图书和2000多本杂志。

  13年过去,这个图书室里已经有了3万余册图书、杂志。每个上课日的中午,是图书室最热闹的时间,也是孙宁生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他总是透过老花镜,仔细地在电脑上为学生们登记借阅的书籍,为学生们介绍新到的好书。

  早些年,孙宁生跟学生家长交流时,有些家庭困难的家长说的话让他很痛心:“我的孩子还要种土豆,就不来上学了”“孩子放学回家还要干农活,为什么要做作业”……

  “每年春节,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回到家里,讲述大城市的生活,有学生听着听着就心生向往,来年辍学跟着去打工。”孙宁生说,他决定利用双休日到困难学生家中走访。

  一名初二的彝族学生,父亲得肺癌去世了。第一次去家访时,孙宁生发现这名学生家里没有电灯,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另一名初三学生家里,父母智力水平不高,奶奶85岁,地灶上有一口铁锅,锅里饭菜同烩。还有一个孤儿,和年逾80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爷爷靠编竹器撑起一个家……

  看到这些,孙宁生不禁泪流满面,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这些困难的学生们完成学业。孙宁生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从2011年至今,他联系了500多名爱心人士和几十个社会团体,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资助当地的困难学生和孤儿。

  为了开学时“一个都不能少”,孙宁生的每个春节都是在茨营度过的,女儿也只好从南京赶去,陪父亲在云南过年。孙宁生把学生从田间地头上、饭店餐桌间、小卖部柜台后,一个个拉回了课堂,留在了校园。

  孙宁生还筹集了近千本《新华字典》《英汉词典》,以及大量圆规、书包、作业本等文具和衣服鞋袜,在茨营中学开办了“爱心助学文具超市”,发放给有需要的学生。

  “上学读书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最有效的措施。”孙宁生说,支教13年来,他累计筹款总额超过80万元,资助了茨营中学13个孤儿,目前11个已经初中毕业,2个正在读高中。他联系资助的350多位贫困学生中,39人考上大学,2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有的毕业后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有的成为乡村医院的护士。

  2013年,孙宁生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哈喇河乡田字格小学支教一年,担任校长。“那里海拔2600米,蔬菜难以生长,人们的日常食物就是玉米和土豆。学校坐落在山坳中,条件十分艰苦。”孙宁生说。

  到田字格小学不久,孙宁生首先着手解决几件事情:铺设电路、平整操场、铺建排水系统、修整道路、装潢校舍……一年里,孙宁生用退休工资为学校添置了热水器、台式电脑、电视机以及教学用品和体育设施,联系南京的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们为学生购买运动鞋和书包,为住校学生购置了台灯。

  “支教的意义在于传递。我能做的就是把知识传递给孩子,把有益的理念传递给年轻老师。”孙宁生说。在云南、贵州的支教生涯,既让他有机会了解西南山区的教育现状,也提供了分享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平台。

  为此,孙宁生常常参加支教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书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和班主任一起想办法,解决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各民族师生之间,孙宁生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在他的号召下,南师大附中学生与曲靖同龄的孩子结对互助,南京的老师们和毕业的校友们也主动接力,为孙宁生支教提供支持。

  有人问起孙宁生今后的打算,这位73岁的老人用自己前年写的小诗《七十抒怀》作为回答:“三尺讲台四十秋,功名富贵不屑求。以步当车腿脚健,淡饭粗茶岁月悠。一门心思悯学子,八方奔走助农叟。乌蒙山中燃烛光,何惧风霜染白头。”

(本文由记者郑涵月整理)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