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娜尔·孜努尔别克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那样漫长的一段路上,也走过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人吧,从伊犁的某一个地方、某一处院子出发,背上行囊,坐上自行车、公交车、大巴车、小汽车、火车……冲破时间,辗转不同的交通工具,终于走过600公里,去往乌鲁木齐或者其他更远的地方。也有一部分人从乌鲁木齐或者更远的地方走过600公里,走过果子沟,去往伊犁,把自身的模样画进伊犁这幅宏大的画卷。
600公里早已不是我一个人的远行路,它是一代人的变迁路。
——选自阿娜尔·孜努尔别克散文集《走过六百公里》
600公里,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到乌鲁木齐的距离。散文集《走过六百公里》的作者阿娜尔·孜努尔别克自15岁外出求学,便反反复复走过这600公里。正是这种反复的离开与归来,使她日渐清晰地建立起关于故乡的心理坐标。对故乡有了审视和回望的距离,也就有了浓浓的思念和牵挂。作者在书中写道:“人的记忆庞大,无所不覆盖。”也因此,辽阔北疆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童年记忆中的草木清香和时代列车的风驰电掣,都在作者内心不断蓄积,进而构建出独属于她的内心世界。
《走过六百公里》分为四辑,第一辑和第二辑分别写伊犁和乌鲁木齐的生活,是一些篇幅较长的散文,侧重个人的成长经历,其中加入了对父母、外婆、妹妹等亲人的记事,是今昔比照中的回望,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第三辑和第四辑是一些短章,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偏重于民俗和日常,生活气息浓郁。
品读这本散文集,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感触极其敏锐。她对北疆的景致有着个性化的认知,甚至“漂泊的身体依然能迅速识别故土的空气”。比如她会这样勾画果子沟的绿:“绿中暗含的冷色调在风的浮动中才可能被发现,植物把季节的韵律把握得如此精细,不像人,经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乱了节奏。”而在薄纱般的月光笼罩下,“夜晚的果子沟竟然比白天还要有生气。果子沟浸泡在银光里,深绿上附着了白光,一切仿佛在流动”。通过这些句子,不难发现作者在对景物的书写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映射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她能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于是就有了《陌生人的光》这样的作品,记录身处困境时陌生人带给她的点滴感动。她才思敏捷,在《想念伊犁的雨》中,可以从父亲的幽默联想跳转到父亲结识的牧民朋友,以及牧民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情形。叙事一下子从主线延展开去,但却让人不觉得突兀,反倒使文章读起来更显灵动通透。
有了外出求学的经历,有了反复的离开与归来,阿娜尔·孜努尔别克对故乡、对北疆的审视也就有了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以及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视域。
作者在散文集中写出了故乡最为动人的生活画面。这生活是杏花飘香的果园和母亲精心栽种了各色玫瑰和薰衣草的花园,是蔚蓝天空下牛羊和白色毡房点缀的那拉提草原,是伊犁雨中的回忆,是热闹的大巴扎,是一碗温馨的奶茶,是父亲弹起的冬不拉,是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在对这些美好生活画面的描绘中,作者的回忆便携带了亲情的温度。
作者也在一趟趟的往返和比照中,看到了故乡的飞速发展。她在多篇散文中反复提到坐大巴车、火车或是自己开车的经历和感受。在同名散文《走过六百公里》中,作者这样记述:“过去,父亲提着灰色的手提皮箱,几天几夜经过果子沟;后来,我拉着黑色的拉杆箱,坐大巴和火车一天一夜经过果子沟;现在,女儿随我一同从清晨出发,在太阳最热烈时经过果子沟。”在《我在乌鲁木齐》中,作者直言“一些不可能正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城市面貌也在时时刷新。如在《河滩路上》中,她描写道:“河滩路上无时无刻不在施展超级魔法。这条乌鲁木齐的标志性道路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彩带,神奇而瑰丽,神秘而令人神往。它的一端连接了乌鲁木齐的发展史,另一端强烈呼唤乌鲁木齐的未来。”作者还善于捕捉细节,在《碾子沟不是一个沟》中,通过大巴车司机的头发,从“似乎永远欠一顿彻底的清洗”到“清爽的头发配合晚风舞蹈”,佐证了时代发展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
作者在貌似不经意的记录中,还传递了家乡人的自然生态观。如在《自然的烙印》中,作者写了姨外婆的诸多“不允许”,传递了游牧民族珍惜食物和水、不随处扔垃圾等传统习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五彩绳》《天涯海角》中,她还描述了和汉族朋友一起吃包尔萨克(一种传统点心,类似于油条)和粽子过节、多民族文化自然交融的场景,这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真情书写。
当然,《走过六百公里》只展现了阿娜尔·孜努尔别克丰富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相信她在今后的创作中,还会呈现更多动人的讲述。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