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永不停息的脚步》剧照。赵廷玺摄
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创作的藏族题材舞蹈《永不停息的脚步》是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的一个节目。舞蹈以藏族典型的踢踏舞步作为基本动作语汇,塑造了当代藏族青年在新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表现出藏族青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踢踏舞,藏语称“堆谐”,是西藏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是歌、乐、舞合一,弹、跳、唱并重的综合艺术。从西藏传入四川甘孜地区后,踢踏舞经过加工改编,融合当地弦子、锅庄的特点,丰富舞姿和节奏,并且增加抬踏步、悠踢步等基本步伐和踏步旋转、踏步腾跃等技巧动作,形成节奏对比鲜明、舞姿丰富热情的“甘孜踢踏”。2014年,“甘孜踢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在作品《永不停息的脚步》中,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丛帅帅等编导以藏族踢踏舞为舞蹈动作元素,通过领舞与群舞演员服饰和动作的差别营造不同的意境,呈现传统与现代双线并行的画面,展示出藏族人民步履不停、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舞蹈伊始,“咚咚咚”的鼓声掷地有声,寓意藏族青年迈着整齐的步伐坚定前行。演员们由坐到立,表现了爬坡上坎、翻山越岭的过程。随着音乐节奏渐快,演员们脚下的步伐更为灵动,手中挥舞着飘带,呈现出斗志昂扬、策马而行的状态。忽而音乐渐缓,演员们的动作也随之慢下来,似在蓄积力量;短暂的喘息后,激昂音乐又将舞蹈推向高潮。青年们奔跑着、跳跃着、冲刺着,蓬勃的生命力在这一刻喷涌而出。刹那间,音乐戛然而止,“咚咚咚”的鼓声再次萦绕在舞台上空,灿烂过后依旧是坚韧而倔强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
表演中,演员们将双膝的“颤”与脚下的“踏”灵巧结合,脚跟、脚掌交替发力,形成一种节奏鲜明、缓急有序、轻快动感的踢踏律动。而踢步与腰部发力的配合,呈现出腾空飞舞的跳跃,一瞬间的滞空感则使动作更具豪迈洒脱之姿,将藏族踢踏舞不拘一格、潇洒随性的风格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编导在创作时并没有采用舞蹈传统“三段式”结构中华丽而热闹的结尾,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而是选择娓娓道来的方式,突出“永不停息”的核心思想。循环往复的动作延续了故事,丰富了作品的结构层次,增强了画面的质感。尽管音乐持续减弱,但所有演员依然步履不停,踏着铿锵坚定的步伐,彰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也包含着对未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作品的主题完美契合。
作品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布局,留给观众更多思考和遐想的空间。领舞演员头戴“索夏”(圆盘红缨帽),与群舞演员对比鲜明。在时间的轴线上,领舞演员代表着“过去”,群舞演员则可视为“当下”甚至是“未来”。这样的编排营造出岁月更替的变迁。在文化纬度上,领舞演员则代表着“传统”,群舞演员象征着“创新”。作品最初,群舞演员席地而坐,完成小幅度的动作;领舞演员犹如一位长者,居于他们身后默默观察、欣赏。这似乎在表现文化想要打破传统、开始创新时的谨慎与试探。慢慢地,领舞演员走到台前,一段齐舞表现了“传统”与“创新”逐渐相融的过程,让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光彩。作品末尾,领舞演员缓缓走进群舞演员之中,群舞演员却逐一离开队伍,似在暗含传统文化已随时代的变化逐渐融入创新的浪潮之中,并且这种创新还在继续。从这一点来看,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守旧与创新这一主题,《永不停息的脚步》用舞蹈语汇提供了一种创作思路,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在广博深厚、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是人民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步履不停,逐心而行,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舞蹈《永不停息的脚步》将藏族同胞豪爽豁达、顽强向上的特点通过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