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洪亮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作者:汪洪亮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去年,四川师范大学的汪洪亮接连出版了关于中国边疆学研究的两部新作:一部是由中华书局2023年8月出版的《知人论学:民国时期的边疆学人与学术》(以下简称《知人论学》);另一部是由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的《学随世变——李安宅的学术人生》(以下简称《学随世变》)。
深入研究学人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朋友圈”
关于近代边疆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经纬万端。如果把边疆学术史的绵延发展比作纵深的经线,那么缔造学术史的学人就是横贯其中的纬线。在《知人论学》一书中,作者巧妙地将学人作为研究主体,强调他们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将学人的知识生产与思想传播融入个人的喜怒哀乐之中。通过解读学人的日记、书信、自传、档案、著述等文本,带领读者走进学人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人生际遇,从中品味学人文字的真意。这种在文本解读的同时也关注文本创制者成长经历与思想历程的独特研究视角,使读者得以认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剧变和时代赋予个人的激发与挤压,充满了一种“温情与敬意”的人文关怀色彩。
《知人论学》全书共分7章。前两章聚焦学人群体,着重探讨他们的边疆观念和边政主张,梳理他们对中国边疆研究学科所作的努力;第三至第六章则聚焦学人个体,对以边疆学人为身份标识但研究较少的5位学者的边疆研究经历与思想作了初步的论述;第七章余论是作者对1980年以来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努力的回顾以及对新时期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展望。书的整体谋篇布局严谨而不乏新意,资料翔实且个性化十足,是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知人论学》所论及的民国时期的边疆学人,代表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学者的学术选择和思想路径。他们的学术话题并不仅仅关涉学术,更与民族国家建设及边疆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关联。其中的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全书的重点部分,作者深入论述了顾颉刚、李安宅与于式玉、徐益棠、张廷休作为个体边疆学者的边疆学术实践,对他们的学术人生进行了正确而完整的归纳——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心路历程,也有对时代的一些共同观感和认识;他们在各自开展边疆研究工作的同时,也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生存与发展;他们的人生角色并非单一,而是与诸多领域有着丰富的联系。深入研究学人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朋友圈”,是对其思想的经纬及暗隐的心曲的体察与意会。
在继承和创新前人关于边疆学的学术成果的同时,作者也提出必须与时俱进展开学界自己的思考。其一,中国的边疆学并非闭门自统之学,而应有兼容并蓄的胸襟,凡有利于认识边疆、治理边疆、建设边疆的学科,都应虚怀广纳。其二,学人对新时期的中国边疆现状应有清醒的认识,关于边疆历史的问题不容模糊,尤其在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更要重视边疆历史问题的研究,特别要强调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于此,作者主张应以史地研究为基础,以民族学、社会学为主体,以政治学为导向,从而构建中国的边疆学研究体系。
身处大变动时代的传奇学者
另一部《学随世变》,则是作者专门以李安宅先生(1900-1985)为例,对其人生轨迹和学术历程所作研究成果的汇编。李安宅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著述颇丰,其中很多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他早期专注于理论探讨和学科的建设,而后则致力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聚居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辩证改良有诸多论述。李安宅的学术兼涉多种学科和领域,其学术趣味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侧重。当然,李安宅最为学人熟知的研究领域还是藏学,其著作《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被誉为“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
如果说《知人论学》是以“面”为对象的宏观研究,那么《学随世变》就是以“点”为对象的微观研究,两者互为印证,各有千秋。全书分为导言和7个章节,导言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于李安宅研究的背景铺垫;前三章记录了李安宅的少年生活、求学生涯以及与于式玉的学术伉俪情深;第四章与第五章着重叙述李安宅对美国人类学的研究及其学术转型的动因;第六章解析了李安宅与顾颉刚的学术交游和思想异同;最后一章从应用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了李安宅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服务运动。
作者认为,李安宅是身处大变动时代中的一位特立独行的传奇学者。在《学随世变》这本书中,作者笔下李安宅的学术人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命与精神史的缩影,具有典范意义。作者在书中尝试重新建构李安宅的人生历程与学术心路,从而呈现在近代中国时局动荡和学术转型中的鲜活学人个体,使读者回到彼时的场域,去触摸一位学者丰富而斑驳的心灵。
所谓珠玉在前、怀璧其后,回望李安宅那一代人的学术历程,无疑也是对他们所从事的学科发展史的一种尊重,对那个时代学人群体的一种仰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汪洪亮的《知人论学》与《学随世变》这两部作品便是这样的一种努力。
(作者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