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剧照。赵廷玺摄
《心花路放》剧照。赵廷玺摄
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中,《冬》与《心花路放》这两部朝鲜族舞蹈作品分别以坚毅冷静、欢愉轻快的风格特征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创作的新气象。
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选送的女子群舞《冬》,取材于朝鲜族传统舞蹈——刀舞。相较于长鼓舞、扇舞、农乐舞等常见的朝鲜族传统舞蹈,持短刀而舞的作品较少出现在观众视野。《冬》的舞蹈道具是双刀,并赋予其“冬”的意象,使刀与冬相联结,用刀的光泽来映衬冬的寒色,用刀的锋利来凸显冬的凌冽。地面镜子的运用则更为巧妙,通过几束灯光遥遥地打在“冰面”之上,映射出冬日暖阳穿透薄雾洒在冰面上的审美意象。编导深谙舞蹈调度的编创法则,队形由稳定的三角形到“满天星”似的散点状,再到齐刷刷的一横排,力量由厚积到薄发,层层递进,展现出朝鲜族人民不畏严寒、直面冷峻的坚韧性格。
《冬》的创作者认为,女性可以是柔美的,也可以是有力量的。这份力量不是单纯的力的释放与外露,而是在演员庄重典雅的外表下蕴藏的磅礴“内力”。《冬》结尾处的歌词唱道:“我的故乡是花开的地方。”冬季虽然寒冷,但也象征着生命周而复始的轮回,冬去春来,雪融花开。因此,《冬》除了带有凉意外,还带有一丝暖意,这份暖意使得作品结尾处渐渐“升温”,象征着冬日的消散与春日的降临。
如果说《冬》展现的是朝鲜族人民直面冷峻、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那么《心花路放》则展现出人们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与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延边歌舞团选送的《心花路放》演绎了一群年过花甲的老年人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行程中,一路欢声笑语的生活状态。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编导在选材立意、情感表达、形象塑造、情节设计上均有创新。作品的主人公虽是老年人,但并没有将故事内容限制于老人回忆往昔或传承技艺,而是展现出老年人“不老”的一面。只见台上的“老人们”结伴出行、游山玩水,拍照打卡、享受生活,尽兴时,更是将鞋子脱掉拿在手中,高举双臂赤脚而舞,就像一个个率性而为的“少年”。
在情感的表现上,以往朝鲜族舞蹈作品较为内敛、节制,即便是高潮舞段,也始终收着“一股劲”。《心花路放》的编导则将克制全然抛开,把老人们的情绪大开大合地铺洒在舞台上。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老人们尽管身体已不再挺拔,但是尽情起舞、全然释放,拥有属于他们的欢乐。老夫妻恩爱的真情互动更是直击观众内心,在“狂欢”过后,阿公背起阿婆,旅游团旗帜挥动,他们又踏上去往下一个目的地的旅途。可贵的是,表达这些情感的舞蹈动作始终根植于朝鲜族传统舞蹈,这是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积极探索。
《冬》与《心花路放》两部作品虽各具特色,但共性也显而易见,即对新时代朝鲜族人民及生活的形象表达。长久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究竟应该“原汁原味”还是打破传统、寻求突破,如何把握创作的“度”,成为萦绕在创作者脑海中的重要问题。一味守正,只会原地踏步,最终导致民族民间舞与时代脱节;无畏标新,又会使舞蹈沦为无根之木与无源之水。只有在根植民间和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意识,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审美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守正与创新并进,实现民族民间舞蹈“变”与“不变”的平衡。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