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天下本,本固天下安。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是辽金时期的古都黄龙府所在地。各民族在这里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民族融合的城市。
黄龙府的历史变迁
秽貊,是东北地区古老的民族,扶余(又称夫余)人就源自秽貊。两汉时期,扶余政权将都城迁到农安地区,推动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隋唐时期,高句丽崛起,在扶余都城旧址上重建城邑,仍称扶余城,逐渐恢复城市建设。之后,渤海国仿照唐制,设立五京、十五府,在农安地区设扶余府,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经过高句丽和渤海国时期的耕耘,扶余府逐渐成为善用铁器发展农业、养殖多种牲畜推动畜牧业发展、汇集各种物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随着渤海与契丹之间关系紧张,扶余府成为军事前哨,加大了交通和军事建设力度。据《辽史》记载,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扶余府,不久攻占渤海国东京城,渤海国灭亡。同年七月,耶律阿保机在返回途中病逝在扶余府。《辽史》还记载,耶律阿保机去世时曾有黄龙出现的异象,所以改扶余府为黄龙府,之后一直延用。
农安县内的黄龙府牌坊。来源: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网站
金朝时期,金熙宗于天眷三年(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后来,因与山东路济州重名,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为隆州。金末,为了防御蒙古军队,金宣宗贞祐年间将州升为府,称为隆安府(亦作龙安府)。
元朝时期,改府为路,黄龙府先后成为开元万户府、辽东路、开元路治所。开元路治所后迁至咸平(今开原市),黄龙府古城逐渐废弃。
黄龙府在辽金时期的繁荣发展
黄龙府曾是辽朝最北的城池、北方最大的城镇,也是辽朝军事重镇之一。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以北院大王耶律仙童知黄龙府事,从统领掌管黄龙府的主要职官官位之高,可以看出黄龙府在行政方面的重要地位。黄龙府境内曾出土九方铜印,分别为一方汉印、两方元印、一方北宋印、五方辽金印鉴,充分说明辽金时期黄龙府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看出,黄龙府辖区内有不同民族混居,具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黄龙府位于松花江西流流域下游左岸,北控女真人所在的广大地域,南通辽朝各州,山川可据,物阜民丰,是辽朝在东北地区最大的赋税收集地。辽圣宗主张向汉人学习农桑和冶金等技艺,鼓励南北文化交流,开放黄龙府集市。生活在草原的契丹人、蒙古人牵着骆驼,赶着马匹,坐着牛车,带来毛皮和牲畜等;生活在山区的高句丽人带来人参、鹿茸和贵重皮张;生活在松花江北岸的女真人带来獐、狍、狐、兔、雁等;黄龙府人摆出艾糕、烤肉和米酒等特色食品。各种商品除内部交换,还大量进入中原地区,有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售往大食、波斯以及中亚各国,有的商品经海运远达东南亚,黄龙府一度成为“银府”。
辽金时期,黄龙府的水陆交通很发达。在陆路方面,黄龙府搭建了联系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燕京、析津等地的交通网络,成为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要冲之地。辽代特有的征收海东青的鹰路,就从黄龙府向北,进入黑龙江流域。在水运方面,黄龙府利用伊通河、饮马河和松花江西流流域,与各地舟楫相通。可以说,黄龙府是将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联系起来,沟通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重要桥梁。
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广泛传播
历史上,黄龙府地区生活着扶余、契丹、女真、渤海、室韦等民族,后来,辽朝将关内宗州、檀州等地的千余户汉人置于黄龙府。黄龙府“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正方能辨之”。与此同时,受到“银府”经济的吸引,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经商贸易、传播文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便利条件。
黄龙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教育也不断加强。金天辅三年(1119年),完颜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女真文字,即后来的女真大字。金熙宗时,又创女真小字。同时,女真人习用契丹、汉语言文字。
金仿辽、宋建立了一套学校教育制度,在东北地区大力推行。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各路逐渐设女真府州学,其中,东北地区的占总数一半以上。《金史》记载,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于大定旧制京府十七处千人之外,置节镇、防御州学六十处……府学二十有四,学生九百五人……凡千八百人”。学校的设置及科举考试的推行,推动了东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黄龙府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堂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中原的经学、史学、文学等在东北地区传播。
农安辽塔。 梁雪萍供图
黄龙府还形成了多宗教并存的包容氛围。在辽金时期,佛教、道教得到传播和发展。从耶律阿保机开始,辽朝历代皇帝都在上京、中京、东京等地建寺院、兴佛事。耶律阿保机还下令建孔子庙、道观。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十年间(1023年—1030年)的农安辽塔,至今屹立不倒。
黄龙府作为东北地区重镇,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温黄龙府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为讲好中华民族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鲜活的实证。
(作者单位: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