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柱等造石释迦多宝佛像(东魏)。
刘仰造石双观音像(北齐)。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这里盛产白色大理石。这种质地莹润的石头极易雕刻。自西汉开始,曲阳便有了白石雕刻,此后更是成为中国北方雕刻的中心。佛教雕刻是曲阳雕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北魏至唐代,北方佛教文化兴盛,开龛造像之风盛行,曲阳白石造像也进入兴盛时期。上世纪50年代,曲阳出土的2000多件白石佛教造像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曲阳白石造像的发现极为偶然。1953年10月,曲阳县南关农民在挖掘地窖时发现了几尊石佛像,立刻上报。而后,当时的文化部和河北省文化局对遗址进行发掘,共出土造像及残件2000余件。这些造像当时散乱堆积在两个埋藏坑内,埋藏坑位于五代时期的佛寺遗址下方,坑内大像在下,小像在上。
目前,这批造像大部分保存于河北博物院,其余归属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北京法源寺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曲阳白石造像约有250余件。
曲阳出土白石造像的分期与特点
曲阳出土的白石佛像一般分为北魏晚期至东魏早期、东魏晚期至北齐早期、北齐晚期至隋朝和唐朝4个阶段。
北魏晚期至东魏早期,题材以佛装弥勒和观音为主,释迦佛像次之。造像面型方圆,肩颈瘦长,秀骨清像,袈裟宽大,衣纹繁复厚重。造像身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多为单体造像。
东魏晚期至北齐早期,观音崇拜成为主流,这一阶段的造像题材除弥勒、观音、释迦外,还有思惟、无量寿佛、释迦多宝等,尤其以思惟像和释迦多宝并坐像最具特色。像座上开始出现神王形象,火焰纹背光逐渐被素面背光取代,出现龙树造型。造像由瘦长变为矮胖,面庞圆润,装饰风格渐趋简单。
北齐晚期至隋朝,题材有观音、弥勒、思惟、释迦多宝、阿弥陀等,像座内容大为丰富,出现了神王、伎乐、力士、供养人、化生童子等。造像风格面部饱满,五官紧凑,服饰薄衣贴体,少见衣褶。此时流行双身造像,双思惟、双菩萨、双佛等都很常见。除此以外,这一阶段的龙树装饰也极具特色,采用透雕技艺,构思巧妙,雕刻精美。
唐朝,曲阳造像特征明显,背屏消失,圆雕成为主流,除佛、菩萨外,伎乐、力士等也开始作为独立的尊像出现。佛像肌肉健硕、菩萨曲线分明,像座题材丰富,已与前代风格大不相同。
曲阳造像具有多发愿文、多双身像、多思惟像的特点。在出土的2000多件造像中,含有大量发愿文,具有明确纪年的就达273件。发愿文内容详实,记载了时间、地点、造像名称、造像者、造像目的等。
早期曲阳地区的造像样式一直延续主流模式,从北齐晚期开始,双尊像大量出现,尤其以双佛坐像最常见。据《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等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七叶窟中说《法华经》时,地下涌出七宝塔,塔中多宝佛坐于狮子座上,称赞释迦牟尼佛,并分半个座给释迦牟尼佛,二佛并坐,共同说法。故二佛并坐一般被认为是释迦多宝佛题材,发愿文中也以多宝佛为主。
思惟像,是指菩萨装、半跏趺坐、右手支颐的造像样式,是曲阳佛像中最具特色的题材之一。对于思惟像身份,目前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太子思惟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还是太子时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佛的形象;还有一种认为是弥勒思惟像,是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的形象。
东魏武定以前的思惟像多为单体,身形圆润,微向前倾,圆形头光,戴三叶冠,宝缯上扬,没有协侍菩萨,也没有龙树背屏。之后的思惟像,面庞更加圆润,宝缯消失,出现了平铺在基座上的双层覆莲瓣和承托垂足的小莲台,龙树背屏开始出现。因白石质地较软,易于雕刻,龙树背屏通常透雕,甚至双层透雕,树干缠龙,龙首朝上,树冠上可见莲花化生或飞天,在主尊周围形成龛形。基座前方出现博山炉、力士、狮子等。北齐天保年间,思惟像沿袭前代式样,但出现了协侍菩萨。隋代的思惟像趋于简单,至唐代,思惟像彻底消失。
大量发愿文展现民间佛教信仰
曲阳出土白石造像上大量的发愿文是研究河北地区北朝至唐代民间佛教信仰的重要资料。据发愿文记载,出资造像者中有少数官职人员,其余均为普通信众,以家庭出资为主。从现存造像中可见,弥勒造像和观音造像最多,其在发愿文中记载也最多,说明当时弥勒信仰和观音信仰在普通信众中最为流行。
在曲阳出土的造像中,有纪年的观音造像最多,有56件。从北魏时期的观音造像发愿文来看,这些造像均为个人造像,一般祈愿“形如菩萨,得道成佛”“弥勒下生,愿在初首”“离苦得乐”等,与同一时期其他题材造像的发愿文没有区别,可见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特的观音信仰。东魏时的发愿文中,祈愿自己或父母解除病痛苦难的逐渐增多,如东魏元象二年(539年)董定姜观音像“自为己身患除罪灭,无病长寿,来生净国”。有在外从军戍边、期望早日还家的,如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杨双进造观音像“晋州戍身患,愿得归家”。这些表明,东魏时期普通民众已经不再将希望寄托于来生,而对现世利益的追求更为迫切。北齐时期,《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等佛教经典描述的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怀,加之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进一步推动了观音信仰的流行。由此可见,观音信仰首先在普通信众中传播和流行。
弥勒信仰从北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与观音信仰不同,弥勒信仰首先是从统治者和佛教僧徒开始的。曲阳白石造像中明确记载为弥勒造像的,北魏5件、东魏2件、北齐4件、隋1件。曲阳出土的最早一件纪年弥勒像,为神龟三年(519年)道行等26人所造弥勒三尊像。北魏到东魏时期,弥勒像以佛装为主,有立像、结跏趺坐像、倚坐像等。北齐时期出现新样式,交脚坐姿的弥勒菩萨像开始流行。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主要在上层统治者和僧人之间流行,大量的开龛造像都具有皇室或高僧的背景。但在曲阳白石造像中,展现的是普通信众的朴素愿望,是佛教走向民间的过程。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造像的本土化和普通信众对佛教的推崇与传播,都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器物部)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