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长江 流淌千古文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 贺云翱 发布日期:2023-10-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9月23日,湖北省博物馆联合长江沿线十余省市的文博机构共同推出“长江文明特展”。展览通过200余件(组)精美文物,系统阐述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文化谱系。图为参观者在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的长江源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水系纵横,是全球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图为在长江源地区拍摄的沱沱河。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游客乘船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是万里长江上壮美奇特的峡谷。图为西陵峡风光。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万古奔腾的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一、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国以大河流域空间养育形成的文化体系有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珠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塔里木河文化等,其中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最为著名。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东方的“两河文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和根本性保障。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从西到东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几大地理单元。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发源于青海,涉及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区、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江流域内河网密集,支流众多,涉及甘肃、陕西、河南、广西、浙江等地,比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

  长江流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人类栖息地。在长江上游发现的旧石器早期的“巫山人”“元谋人”,长江下游出现的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时间可以早到距今170万年到200万年间,这是迄今东亚区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和文化遗存。此后的百万年间,长江流域一直有人类活动,在江苏南京汤山,安徽和县,湖北郧阳、大冶、长阳等地,都发现了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的史前古人类。至于距今5万年至10万年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更是分布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这表明长江流域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最重要区域之一。

  从文化上来说,长江流域发现了我国早期的石器、陶器、人工驯化水稻、全木构建筑、漆器、城市、瓷器、大型人工运河、纸币以及完善的早期玉器系统和玉工艺、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早期大型水利设施等,文化根脉之深厚、体系之绵长、世界性影响之大,令人惊叹。这些文化发现与黄河流域的彩陶、人工驯化的粟黍、土结构建筑、青铜礼仪、甲骨文文字系统、大型都邑、儒家文化等,既有明显的不同,又互为补充。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诞生地,是先秦时代前后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及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所在,是秦统一中国的战略要地,是六朝文化的中心,是隋唐文明的经济支撑,是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高地。同时,长江流域崇文重教,人文大师层出不穷,在学派、书派、画派、文学流派、理学、心学、禅学、道学、医学、陶瓷、美术、建筑、园林、航海等方面,都占据着我国的文化高峰地位。

  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万里长江孕育长江文化,哺育中华文明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万里长江孕育了长江文化,哺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古代历史上的长江流域作为支撑中华文明的脊梁,已经具有千年的尺度。千百年来,这里生态良好、人口集聚、运输畅通、产业兴旺、商业繁荣、城市密集、文化发达。

  长江流域史前时代的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窑文化、桂圆桥文化等各有风姿;良渚文化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商周的三星堆文化面貌奇异、震惊世人;春秋战国的荆楚文化缤纷多彩、问鼎华夏;吴越文化崛起于东南、争霸于中原;秦统一中国,离不开对长江上游的控制;西汉的文化根基是楚文化;六朝时期,长江流域开创中国文化的第二次“百花齐放”,融合中外。

  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超过千年的领先地位。早在唐代,长江下游已经是“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胜地,唐代中叶韩愈则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即占十分之九,唐代晚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指扬州和益州,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这种雄厚的发展态势此后日益得到强化。史载北宋时长江下游的“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其中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冠,时有“苏常熟,天下足”之说。

  宋代商业发展繁盛,其财政有一大特点,即商税占财政总收入的70%左右,而当时商税的主要收入来自城市。北宋中期,年商税达40万贯的城市有东京(今河南开封)和杭州,长江流域占其一;年商税20万贯的城市有5个,都在长江一线;年商税10万贯的城市有18个,其中17个在长江流域;年商税5万贯以上的城市有31个,其中18个在长江一线;年商税3万贯以上的城市有43个,其中23个在长江流域。这些城市中,以今天的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宁波、衢州、湖州、长沙、成都等尤为重要,长江流域的成都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诞生地。

  明清时期,国家经济上更是依赖长江流域。明清两代每年通过大运河北运的漕粮在300万石以上,宣德时最高可达674万石,成化八年(1472年)始规定岁运400万石的常额,而漕粮所出主要是在长江一线各省域。时有民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棉花、茶叶、桑麻、果树等为主,手工业则有织染、陶瓷、造纸、制盐、玉雕、家具、矿冶、印刷、营造等。重视制造业,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明清三大织造中心(南京、苏州、杭州)都在长江流域,瓷都江西景德镇、陶都江苏宜兴也位于长江中下游。明末江西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录了当时长江中游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业。

  明代的南京先后为首都和陪都所在,人口达百万左右,是当时沿江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借助长江运道,一举成为海上丝路的中心城市。从这里,郑和七下西洋,28年间航行世界30余国,把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到历史的巅峰。明末,汉口称“楚中第一繁盛处”,又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长江流域有着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已是人才渊薮。位于南京的国子监,学生规模一度达到9000多人;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作为长江下游科举重地,走出了大批古代官员和文化名人。

  从更大的范围而言,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整体上处于全国经济领先地位,由此推动了文化的发达和思想的创新。如在长江下游,以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江南文化圈,涉及教育、科举、出版、藏书、学术、手工技艺、园林建筑、书画艺术、文学创作、戏曲、宗教等方方面面。这一文化圈代表了我国古代社会传统文化的高峰之一,许多文化影响到近现代。

  在长江流域,明清时产生过大量优秀学术成果,如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无锡的东林之学,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实学,乾嘉学派中的吴派、皖派和扬州学派,常州学派,安徽的桐城派,湖南复兴的湖湘学派等。诸多讲求实学的著作在长江流域诞生,代表作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景德镇陶录》《阳羡茗壶系》《物理小识》《古今历法通考》《补农书》《加减乘除释》《海国图志》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积累和传播。

  一个区域,如果没有文化,其经济也不可能持久,只有让经济与文化互相促进、螺旋上升,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而明清时期的长江流域正体现出这种态势。

  长江流域还是我国近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近代思想创新、革命文化孕育发展的高地。近代以来,长江流域领时代潮流,汲取西学,善于创新,工业、商贸、教育、科学、文学、民主、思想俱领先全国。如《海国图志》的诞生、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实业报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创办、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启长征、新四军抗战、渡江战役等,无不与长江流域息息相关。

  三、看今日长江大江奔流新时代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江流域拥有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江沿线四大中心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以及成都、宜昌、南昌、九江、合肥、芜湖、扬州、镇江、泰州、南通、无锡、苏州等城市,共同构成中国“长江经济带”“长江城市带”“长江文化带”。

  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战略层面而言,长江文化既是长江流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助力当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及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能够协同推动长江流域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这是总书记继2016年1月5日在重庆、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后召开的第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今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一次强调“长江文化”,指出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

  长江文化是指依托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诞生、发展和持续发展形成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它既可分为长江历史文化和长江当代文化,也被视为长江物质文化、长江精神文化和长江生态文化的集合,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悠久博大、丰厚精深、不断演进发展的文化宝库。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沿江各地开始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相关调查研究工作、规划编制及项目落实。

  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指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层面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也于7月公布。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九江市考察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10月11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武汉召开。

  毫无疑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当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化遗产资源,展现长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特征,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国家工程。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涉及的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内涵深刻,传承有绪,承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任务十分重要。因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13个省、区、市,超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11个省、区、市。

  长江文化谱写着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万里长江浇灌了长江文化数万年之花,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果实,滋养着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持续奋进。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长江又肩负起新的使命。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地到生态文明先行区,长江流域及长江文化的崛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强脊梁!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