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今天是八月十五,明天是9月30号?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齐子通 发布日期:2023-09-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当你凝视着今晚的澄明圆月,心就融化了,中华儿女的心都在一起了。

 

  中国人总会在特定的时间爱上一些事物,比如家乡,比如京剧,比如月亮。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浪漫,伤感,回忆,青春,在刚刚对“往昔”有感慨的年纪,在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涌出来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某一次抬头间,忽然沉沦在皎洁的月光里——那么大,那么温柔,就像我们的前辈们千百年来无数次的凝望一样。

  翻翻手机——怪不得,今天是十五。

  从前的日色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等一个人,要从“望月”等到“朔月”。而如今,一年一度的团圆夜,不过是手机上大大的年月日下面,标着的小小一行灰字“中秋”。

  为什么我们一过了中秋,就忘了月亮?

  这并不全赖我们,因为“时间”变了样。

图片

 

  01

  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开始采用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也就是“阳历”或“公历”。

  于是,原本属于农历年正月初一的称谓“元旦”,让给了1月1日。而公历的每个月,虽然被翻译为“月”,但其实已经和月亮无关。

  公历最关心每一年长度与(太阳)回归年的长度保持一致。因此可以负责任地说,它只和太阳有关。

  于是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是我们现在的历法,把月亮——搞!丢!了!

  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全部按照公历“时间”来安排。

  比如,9月1号通常是秋季开学的时间,今年9月1号是农历七月十七,我们不会说农历七月十七开学。

  历法“规定”时间,时间又支配了我们的生活。这种力量隐形而强大,强大到我们已经习惯这种支配,并且每一天都离不开它。

  支配我们生活的历法没有月亮,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也没有了月亮。

图片

  但是,到了中秋这一天,中国人会自然想起月亮。我们会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而不会说(公历)9月29日的月亮。

  类似的还有春节。每年,当我们进入“假期前夕”,准备抢火车票和交请假条的时候,就会开始用农历聊天——我腊月二十八回家,正月初七回来。而一旦假期结束,又重新切换为25号上班、周二开会。

  中秋与春节,历史积淀丰厚,中国人对其文化感情强烈,使之具备“改变”时间的能力。但我们也看到这种“改变”只表现为局部能力。

  今天是八月十五,明天是9月30号。

 

  02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月相变化歌》

  初一的时候,看不到月亮。初三、初四的傍晚,在西边可以看到月牙形状的蛾眉月,但很快就下去了。所以白居易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就是指的初三傍晚的弓月。

  初七初八是上弦月,出现在中天。十五十六是满月,出现在东边。满月之后,月亮在东边出来,但是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晚。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要等到后半夜才能看到。

图片

  这是古人的时间。

  很明显,这种历法体系以月亮为中心。所以在古人的生活世界里,处处都是月。或举酒,或持茶,或唱和,要都把月亮请来,清辉朗照,别有一番韵味。如果要评选人类赞美月亮的诗句,中国古人一定会获得大部分席位。

  也许有人说,农历是传统的,不如公历具有现代科学性。

  其实不然。

  现行公历也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的。

  很多民族或文明都有各自记录时间的历法,有的至今仍然使用,展现出差异化的人类学文化风貌:原来记录时间也可以有多种形式。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一书中就为我们展现了时间的多样性。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相对的。

  一位哲学家甚至还说:“本来没有时间,只有时间的观念。”

 

  03

  事实上,除了阴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阳历”。

  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的“阳历”,以太阳活动为依据的日期计算方式。

  正月初一与月亮有关,立春与太阳有关。

  立春是交年的节气,立春前属前一年,立春后则属下一年。例如,2022年立春时间是正月初四,即公历的2月4日4点51分,这是壬寅年的开始,并非春节那一天开始。2023年立春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即公历的2月4日10点42分,这是壬寅年的结束,癸卯年正式开始。

  二十四节气一个周期,恰是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二十四节气是高度精准的阳历。

  中国传统历法既有阴历也有阳历,阴阳合历;既有太阳也有月亮,日月同辉,阴阳合德,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密码。

  与公历相比,中国传统历法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身上蕴藏着中华文化基因,我们的一些行为,看似偶然,实则是基因使然。我们对月亮的眷恋就是如此。

  中国人有太多的理由去爱月亮。

  在远古夜空,是高悬的明月带来光明和希望;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根据月亮制定历法以指导农事;在文化理想中,又是月亮给我们柔美与浪漫,温馨与圆满。

图片

  可是,我们平时对月亮是遗忘的,并且,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遗忘。

  我担心人们在“遗忘”中一路奔跑,我担心属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渐渐远离,我更担心人们心中的明月变得暗淡。

  于是,我希望人们在中秋之外的时间里,也想起月亮;我更希望心月光明,耀满虚空。

  朗月清风,善美悠然可会;

  青山碧水,斯文定有攸归。

  苍茫星空,浩瀚无垠,头顶的一轮明月指引我们回家的路,也指引我们重新发现中国时间,唤起记忆,找回传统,不忘来时路。

  大抵人生存在遗憾,所以喜欢圆满;生活时有离别,因而向往团圆。恰逢中秋月圆,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和享受这一美妙时刻。当你凝视着今晚的澄明圆月,心就融化了,中华儿女的心都在一起了。

  愿月光洒落之处,尽是圆满人间。

  (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王彦龙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齐子通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