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相爱》:深情凝视世间万物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彩华 发布日期:2023-09-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安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以洞察和触摸的方式,用率真和坦诚的目光,融入热烈柔软的生命激情,与万物平等对视——这是怎样的物我两忘,又会带来怎样动人心魄的独特体验?作家安宁最新出版的自然主题散文集《万物相爱》,给了读者答案。

  如果说,刚刚抵达内蒙古的安宁还为草原与大漠的风貌感到惊奇,那么在内蒙古生活10年后,因为草原的浸润滋养,安宁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星空的关系,有了更为开阔诗意、丰沛盎然的理解,开始在写作中用辽阔苍茫的精神视域,审视世间万物。她将这种审视下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书写出来,真诚奉献给内蒙古大地,也将自己一颗热烈的心奉献给万物生灵。

  安宁以深情的凝视,关注到草原上两株草的一生:“在巴丹吉林,我弯下身,以贴近大地心脏的谦卑姿势,听到一株白刺的呼吸,也发现了自我的存在。这存在渺小犹如一粒沙子,但恰是无数卑微的沙子落下来,形成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这苍凉的沙漠向人类展示的,并非全是自然威严冷酷的法则,还有生命的伟大。”她以显微镜般的细微观察,体悟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生命互渗。

  与万物生命进行灵魂上的平等对话,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安宁用自己的全新视域,给禁锢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中的人们打开一扇通往辽阔大地、无垠天空的大门,也让压力重重的焦虑者获得内心的安静。正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亮程对《万物相爱》的评价:“内蒙古大地广袤苍凉,深深浸润了作家安宁的写作。《万物相爱》中弥漫出的万物平等的理念,对草木鸟兽乃至最卑微生命的悲悯意识,开阔从容的生命观,以及飞鸟一样流浪迁徙、祛除占有欲望的自由精神,便是这种浸润的折射。”

  从华北平原到齐鲁大地,从呼伦贝尔草原到浙江杭州,从首都北京到四川成都……无论走到哪里,安宁都带着内蒙古大地给予的广阔视野,带着草原赋予的悲悯之心,聆听万物的呼吸和对话。她在俯身倾听的那一刻,仿佛在为世间万物代言:“一只岷江上的蜉蝣,此刻正在撩人的夜色下,完成它存活于世的唯一的使命——婚配。就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它们浪漫地在江面上飞翔,歌唱,絮语,产卵,而后生离死别,永不相见。”安宁的内心丰盈而坦诚——不管多么短暂的生命,在世间都有属于自己的灿烂光芒。

  在与万物平等对视的过程中,安宁生发出对人类生命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是谁?我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地奋斗?”“此刻的我,还是不是过去的我?”“我会以怎样的结局,终结起伏的一生?”类似这样的审视与思考,散落在《万物相爱》的不同篇章。这些困惑着作家本身乃至整个人类的问题,它们的答案看似触手可及、呼之欲出,却又隔着千山万水。凝视着寂寥旷远的大地和大地上的细微沙尘,安宁反复强调的“抵达”,正因困惑中的难以抵达,促使她在写作中不断发问,并渴望能在自然万物中寻找到生命真谛,解开漫长人生中的种种困惑——这,也是安宁沉醉自然书写的重要缘由。

  能够焕发出坦诚品质的散文是难得的。一个人也许能够坦率真诚地对待他人、对待万事万物,却很难勇敢地揭示自我、面对自己的灵魂,更遑论借助文字揭示自我的“丑”。安宁散文中可贵的坦诚,与她的精神视域非常吻合。她不避讳自己遇到的困惑,也坦率承认自己没有找到答案。她在钟情万物的同时,也打开心灵幽闭的空间,窥到灵魂深处的自我。在孩子面前,她对不认识的植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疑惑和矛盾面前,她毫不遮掩自己的茫然和无解。对于感悟到的美好,安宁不吝笔墨,认为阳光、雨露、风雪等自然中这些纯净朴素的事物,正是人类内心的追求;而每个卑微的生命,都是降落人间的奇迹——“每一株草茎,都是这个世界的焦点,都有着动人心魄的呼吸”。她的书写引领读者亲近自然,进而借助自然的洗涤,净化精神世界。

  不同于在“乡村四部曲”中对泰山脚下的故乡爱恨交织、悲欣交集的书写,这次,安宁在《万物相爱》中为第二故乡——内蒙古描绘的是一幅“千里江山图”。作家以一个灵魂歌者的姿态,借助《万物相爱》,转向对人类栖居的自然的关注,用纯粹诗意又辽阔苍凉的音符,与自然万物一起,合奏一曲多维度的大型交响乐。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