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近日降下帷幕,一批见解独特的优秀之作脱颖而出,反映出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的新气象与新格局。这是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广西加以贯彻落实并建立广西文艺创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重点支持文艺评论的重要收获。“激浊扬清,不断拓展”作为主线贯穿在获奖的2部著作和15篇文章中,彰显广西文艺评论的鲜明特点和发展趋势。
1、评论对象 从本土拓展到世界
彰显了评论家的宽广视野
关注并支持本土文艺创作是广西文艺评论家的职责与义务。他们自觉评论本土文艺创作,从而使得这批获奖作品的大部分呈现出浓厚的本土色彩。赵牧的《昨日遗迹与本真幻觉——论田耳小说<秘要>及其文本性态度》、李北京的《举着火把穿过荒野——读朱山坡小说集<萨赫勒荒原>》等篇什聚焦广西代表作家的新作,细致分析文本,努力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做出了切实恰当的评价与推介。
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民族性必然是文艺特征,所以关心文艺民族性也是广西文艺评论家的必然选择。刘铁群、王丹的《观照历史、文化与生命的“根性写作”——论新世纪以来的壮族散文》从历史、文化与生命的维度全面而深刻地考察新世纪以来壮族散文的“根性写作”,认为它“显示了新世纪壮族作家深入多彩地域和民族根性中汲取创作养分的文化自觉”,“具备了不同于他者的生命力和异质性,在文学的世界中已经‘活’了起来。”这个结论让人们对广西本土文学产生了新颖认识并由此激发起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陈健毛的《广西少数民族题材陶瓷艺术审美文化研究》和范秀娟等《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两本著作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陶瓷、壮锦、绣球、铜鼓,以及非遗文化的花山岩画与民歌等进行美学与文化的开掘,获得独到的审美认识,为本土民族文艺理论增加了厚重分量。
广西文艺评论家们还把目光投向全国。甘林全的《文学会议中的“伤痕文学”——以<班主任><伤痕>等小说的“讨论”为中心》从文学会议的视角去观照改革开放之初的“伤痕文学”,通过分析对代表作的讨论,把握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特质和内涵。孙禹琼也积极参与全国文艺热点话题的探讨,她的《<只此青绿>: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体验》对轰动一时,引领中国“文物活化”“国潮复兴”舞蹈“破圈”现象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发声,认为它“在倡导‘国潮美学’的当下,展现了艺术家对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获奖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全国著名报刊的占比达到了73%,说明广西文艺评论家已经站在全国评论的现场。于是,拓展成了突破。
此外,广西文艺评论家还关注海外中华文艺,露出了评论国际化的端倪。全莉的《泰国华人题材小说及华商形像探析》在探析东盟国家华人文学时,表现出广西文艺评论家发挥毗邻东盟的地理和文化优势的新作为与新思考。《红楼梦》本来不属于当代文学和广西文艺的范畴,但是以它为源头的红楼画成为法国珍稀馆藏并展示则是现在进行时,属于中国传统文艺的当代传播现象,折射出中国文艺在外国的影响。这就使张惠的《互通共鉴:法国珍稀馆藏红楼画探胜》不但具有了文艺评论的品质,而且也表明了广西文艺评论家参与新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态度,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专业贡献。于是,这批获奖作品清晰地呈现出广西文艺评论从本土到全国再到世界的拓展脉络,表现了广西文艺评论家的宽广视野和文化担当,昭示出国际色彩日渐浓厚正是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的新趋势。
2、评论领域 从文学拓展到艺术
记录了评论家的努力成效
广西当代文艺评论是从文学评论起步的,早期的艺术评论并不多。这次获奖作品有8篇是文学评论,占全部的47%,说明文学评论经过多年积累,仍然是广西文艺评论的大头。广西当代文学评论在助推文学桂军冲向全国前沿上功不可没,而且在当下显示出深刻的特点。进入新时代后,广西文艺评论家努力拓展评论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这次获奖作品中,艺术评论明显增加,达到了53%,数量超过了文学评论,意义重大,又是一个新突破!这使艺术评论与文学评论的发展获得了平衡。其中,美术评论十分亮眼,有3篇文章和2部著作。梁冬华的《21世纪以来广西农民画的艺术传承与创新》把广西农民画放置到中国美术整体发展格局中,溯源农民画兴起的艺术背景,梳理其发展轨道,并且在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做出切实而准确的评价。
戏剧评论也有3篇。钟世华的《激发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活力》不但提出“振兴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文化使命”,而且立足当下探讨“推动民族戏剧文化创新发展”的问题以及“创新传承与保护方式”,思考“民族传统戏剧如何永葆活力”,流露出谋求发展的强烈意识。潘万里的摄影评论《传统文人画学的自觉延续与现代转化——关于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批评之批评》呈现反思色彩,蕴含理论韵味。曾获得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的跨世纪百岁台湾摄影家郎静山,借用中国传统画技法而创作的“集锦摄影”一直影响至今,从而使得这篇评论具有了现实意义。其实,参加这次推优活动的艺术评论真是不少,还涉及电影、电视、音乐、杂技、书法等领域,从而证明了艺术评论的兴起也是广西文艺评论的新潮流。
3、评论形态 从传统拓展到现代
突出了评论家的与时俱进
广西文艺评论关注传统文艺现象是必然的,毕竟这是文艺创作的主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里,新的文艺形态、传播方式以及创作主体不断涌现,表现出与传统文艺所不同的特点。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两新”组织和群体的创作与传播十分活跃。广西文艺评论家积极展开关于新的文艺形态的评论和引导。
邱慧婷的短评《网络平台个人写作板块现实感十足》对新兴的网络文学写作现象发表了中肯评论,认为它的“创作重心从造梦转移到现实生活现场”和“多样化表达让平台创作呈现出丰富性”。韦铀的《“云演艺”:新业态与新价值》对新冠疫情期间活跃的“云演艺”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云演艺’并不仅仅是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的‘权宜之计’,而是受特殊事件所催化导致的新业态下新的价值生成。”“‘云演艺’的创新发展是顺应网络生态,实现文化传播价值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营边际效益合理化的必由之路。”这些面对未来的文艺评论紧贴现实,切中要害,颇为时尚。无独有偶。曾攀的《汉语书写、海洋景观与美学精神——论新南方写作兼及文学的地方路径》也试图探索未来广西文学创新之路,在更大更高的层面上阐释新南方写作理论,指出文学的地方路径,努力以文艺理论引导文艺创作。他说“在汉语写作、海洋景观以及美学精神的多维探询中,‘新南方写作’可以说打破了既往单一性的地方性路径,以更为广阔的界域、更为新颖的书写以及更为开放的姿态,建构自身的地方性与世界性意义。”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于是,广西文艺评论就有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发生了现代化的变化,不但关注当下文艺新形态,而且还展望了未来,思考文艺发展的新可能。这当然也是文艺评论的拓展。
4、评论意识 不断增强,锋芒毕露
青年队伍日益壮大,朝气蓬勃
文艺评论就是“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批获奖作品不乏批评力作。李永强的《警惕美术创作与研究的“国际化”崇拜》笔锋尖锐,批判矛头指向美术创作与研究中的“国际化崇拜”,不但指出它的虚假性,是“一种怪病”,旗帜鲜明地表达坚决否定的态度,而且有破有立地提出要“坚守文化自信,不崇洋媚外,理性地看待国内、国际对某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进而在国际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实现有效地文化输出与文化吸收,最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进而发挥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张柱林、许聪在《谁的“乡土”?如何“叙事”?——大时代广西文学的一个侧面》发出了评论家的质问:“乡土文学或‘三农’题材作品要如何操作才能出新?”针对问题而展开的评论就是文艺评论批判精神的再现。作者一方面提出了“作为对大时代的回应与再现,虽然广西有不少作家涉足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但常常给人面目模糊套路雷同之感”的批评,另一方面又对广西文学今后怎么表现“乡土”?怎么进行“叙事”?给出了答案:“只有把乡土和农民自身的生活当作目的,乡土是农民的乡土,而不仅仅是进步征程中的工具、他者和对象,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叙事上的‘新’。”这些论断里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广西乡土文学发展殷切期盼的火热赤诚。
敢说真话就是这些文章的耀眼亮点。可见,广西文艺评论家们的批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这些获奖文章或激扬文字,或冷静剖析,充溢着一股强大的活力与旺盛的精力。这是因为这些评论家的主力是80后和90年后年轻人,他们目光敏锐,思维敏捷,批判犀利,后劲十足,为广西文坛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其实也是一种评论精神和人才队伍的拓展!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