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陶釜:中国最早的草药罐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超 发布日期:2023-08-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96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出土的金医针。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发现的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草药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刻本《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2012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发现的疑似用作针灸的钉形器。

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部分天回医简。

  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厅里,展出着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草药罐和疑似针灸用具。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年至8000年,是我国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8000年前的草药罐里,先民装了些什么药?远古时期的人们有着哪些医疗手段?

  8000年前的草药罐

  2001年7月,考古人员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发现了一件稍有残缺的绳纹小陶釜。釜是一种炊具,通常与支座配合使用,用于煮食烹饪食物。历史上曾有不少关于釜的典故,如“豆在釜中泣”“破釜沉舟”“釜底抽薪”等。

  这件陶釜出土时,倾斜丢弃于泥土中,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长度5厘米至8厘米,单根直径在0.3厘米至0.8厘米,有20余根,纹理结节清晰,整齐地曲缩在釜底。茎枝之间不间杂泥巴,与底腹的接触面也十分清爽。

  据此观察,这捆植物茎枝在丢弃前就在釜内,丢弃过程中没有散乱,而是紧密地粘连在一起,比较符合茎枝被煮软后的特点。另外,陶釜外壁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证明曾经过火炊。

  经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测,植物标本被定为茎枝类。鉴于这些茎枝不可能被直接食用,经综合分析得出,这捆茎枝应是因陶釜破裂而被丢弃的煎药。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中草药、尤其是煎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至于煎煮的具体是什么物质,已无法进行植物鉴定。8000年前的草药罐里到底装了什么药,目前还是个谜。

  药物起源:传说与物证

  在使用化学合成药之前漫长的时间里,人类一直使用天然药物治疗疾病。这些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应是人类发现和使用最早的药物。

  考古人员曾在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人工采集的樟科植物叶片堆积遗存,而樟科植物有不少是药用的,说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经知道这些植物无毒、可食用,或有可能已懂得利用樟科植物驱虫治病。据记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采集某些植物做成草药治病的传统。

  我国古代有关药物起源的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是神农氏和伏羲氏的传说。药物起源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传说中的神农氏是原始农业的发明人,伏羲氏则是原始畜牧业的创始者。

  神农尝百草,发现医药,在我国尽人皆知。《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搜神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另据《帝王世纪》载:“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又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从传说中“尝百草”“尝味百药”“尝味草木”的记述,可看出先民对植物药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医学界曾将中药起源的时间定在《黄帝内经》问世的先秦时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这一陶釜草药罐,加之釜内被鉴定为茎枝类植物的标本,为研究我国中草药、尤其是煎药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砭石与针灸

  除了植物药,在中华传统医学中,针灸也是较早出现的一种有效医疗手段。根据先秦时期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实证,研究人员一般把针灸出现的时间定在新石器时代,但其渊源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跨湖桥遗址中,同陶釜草药罐一起出土的,还有疑似用作针灸的钉形器。

  针灸由砭石发展而来。砭石是古代一种锐利的医疗器具,不少古籍中记载了当时人们对砭石治病的认识。《黄帝内经》记载了中医六术:砭、针、药、灸、按跷和导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制砭石小大。”《山海经·东山经》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就是“针”字。《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一句俗语“美疢不如恶石”,东汉服虔注:“石,砭石也。”根据这些记载,砭石可谓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器具。

  最初,砭石主要用于破开脓肿、排除脓血,后来发展为针灸:即用之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以消除或减轻病痛。这些锐利的医疗器具可以用石料、骨头、竹子、木头等制作。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一种钉形骨(木)器,头部尖而不锐、温和柔润,被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针灸工具。

  春秋时期,已经有擅长针灸的名医。《左传·成公十年》记载了名医医缓于公元前581年为晋景公看病的事例,“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针灸)不可,达之(汤药)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缓指出晋侯已病入膏肓,无论针灸、用药都无能为力。这是史书所载较早的一份病例。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制作针灸器具的原料逐渐以金属为主,青铜针、金针、银针、铁针相继问世。196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银针,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金属针具。

  有意思的是,人们现在常使用的成语“针砭时弊”,意为像医病一样指出社会问题,其中的“针”和“砭”即是锐利的医疗器具。

  中医针灸蕴含的中国智慧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900余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被命名为“天回医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证明2000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包括中医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疾病观和防治观,讲求“天人合一”“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这种辩证统一的观点给中医治病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与优势。

  中医针灸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枢纽,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周身循环的机制所在。通过针灸治疗可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盛衰,使人体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针灸穴位可以治疗对应的疾病,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此外,“治未病”更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理念。《黄帝内经》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即顺应不同的时节与环境,分析“未病”时的不同状态特征,采用食疗、心理调治、针刺、艾灸、按摩和穴位贴敷等方式,激发经络之气,保持肌体阴阳相对平衡,增强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保健和强身防病的目的。

  (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