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马鹏程扎根大漠边缘的村庄——新疆沙雅县塔里木乡央塔克巴什村行医。30多年来,他与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呵护着村民的身体健康。2014年,马鹏程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去年从村医的岗位退下来后,马鹏程在乡上开办中医文化养生馆,提供刮痧、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理疗项目,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让村民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央塔克巴什村的第一位村医
1987年,马鹏程从老家四川巴中到新疆拜师学医。1989年,央塔克巴什村的老支书艾海提·依明,带着高烧不退的村民到库车市的一家诊所求医,接诊的正是马鹏程。在师徒二人的精心治疗下,病人很快转危为安。马鹏程的精湛医术和负责的态度,也给艾海提·依明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村位置偏远,只有乡卫生院的医生时不时骑着毛驴来巡诊。村民往往小病扛着,大病听天命。要是您能到村里当大夫就好了!”1991年,在艾海提·依明的盛情邀请下,马鹏程来到央塔克巴什村落户定居,成为村里的第一任村医。
“那会,我的全部家当就是一辆自行车、一个医药箱,住在大队的旧房子里。”马鹏程说,为了补贴诊所的开支,村里给他分了13亩棉田。
马鹏程从来没种过棉花。村民们手把手地教他,从播种、苗期管理、浇水直至收花,只要地里需要,大家有劳力的出人,有拖拉机的出车,把农活收拾得妥妥当当。
乡亲们淳朴的善意与热心,让马鹏程感到温暖。自此,他在村卫生室一守就是30多年。“坐诊开药、上门问诊、接种疫苗,全村1000来人的身体状况都在心里揣着。”马鹏程笑着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有80多个是我接生的,他们都喊我‘马叔’。”
可以托付生命的家人
30年前的一个深夜,热合曼·买买提家里的柴油灯翻倒在地,熊熊火光瞬间吞噬了整间屋子,蹿升的火舌在他身上留下一片片猩红的伤口。
“房子烧没了,我也被烧伤,胳膊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人疼得昏了过去。”提起当年的事故,今年59岁的热合曼·买买提依然心有余悸。由于烧伤太深,至今他的胳膊活动范围依然受限,但在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能恢复到能够生活自理的水平,已经是一个奇迹。
“是马大夫把我接到家里住了半年,每天帮我清创换药,他是我的救命恩人。”热合曼·买买提说。
“都是乡里乡亲,热合曼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我也是想帮他省一分是一分。”马鹏程说,这些年他已经记不清为病人垫付和免除了多少医药费。有时候村民会拿些羊肉、鸡蛋来顶账,他也从不计较多少。为此,他总是在“精打细算”,把药品的进价压到最低。
去年年初,村民亚森·吾普尔要前往天津手术,出远门前却犯了难。“我的普通话水平不高,听不懂大夫说的专业名词可怎么办?”马鹏程主动提出,陪亚森一家人一起去。
“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我能当翻译。病人看到我在,治病时心里也踏实。”马鹏程说,村民们把自己当成可以托付生命的家人,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让群众在家门口体验中医理疗
走进塔里木乡的“马大夫中医文化养生馆”,候诊区宽敞明亮,透明展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药材标本,一旁的储物架上摆放着防治常见疾病的宣传册。挂在墙上的价目表显示,刮痧、推拿、拔罐、艾灸等传统中医理疗项目应有尽有。
这家中医文化养生馆招牌上的“马大夫”,就是马鹏程。2022年,毕业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徒弟”穆开热姆·则亚吾敦,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村医岗位有了接班人,马鹏程卸下担子,到乡里开办了中医文化养生馆。
走进女宾理疗室,空气中弥漫着药草的香气,库木库勒村村民阿尔孜古丽·阿布拉正在接受理疗,“我的颈椎不太好,以前要定期去县城的医院做理疗,去一趟费时又费力,现在家门口的中医养生馆就能做,真是太方便了”。
“农闲时节来理疗的群众比较多,附近十里八村来的都有,大家都认‘马大夫’的招牌。”养生馆工作人员杨德过说,“马大夫还经常给老乡们讲解中医养生知识,理疗效果也好,口碑就传开了。”
在为群众提供中医理疗服务的同时,养生馆还设立了中医药展示区,让群众通过眼观、手摸、鼻闻等方式,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很多中药材以前只是听说过,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实物,加深了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其格格热木村村民梁天平说。
“虽然身份不同,但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的使命没有改变。”马鹏程说,下一步将以中医养生馆为阵地,举办健康咨询、养生体验、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养生知识,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