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世人对自由与爱的向往——评舞剧《红楼梦》
来源:中国民族报 谢坤宏 发布日期:2023-06-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舞剧《红楼梦》剧照。资料图片

  音乐响起,一席长桌从乐池中升起,十二金钗身着华服出现在观众面前。嬉笑打闹、眼波流转,韵律之至,仿佛是在大观园胜景中游历……由江苏大剧院出品的舞剧《红楼梦》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视角相结合,在传统与创新、写意与纪实间寻找平衡点,通过12个篇章,描绘了一个让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等为一体,堪称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量之庞大、意蕴之深远、内涵之丰富,给观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它所描绘的经典场面,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等,由于色彩上浓烈绚烂、调度上动静相宜,极其适合剧场的舞台呈现。

  对一部鸿篇巨制的经典作品进行拆解与重构,向来是艺术改编的难题。舞剧《红楼梦》选取原著部分情节,用章回体的方式,设置“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12个篇章。各篇章既独立又串联成篇,在雾里看花般的审美氛围中,展现个人命运与家族的深沉关联。值得一提的是,舞剧编导用最后两个篇章为那些以悲剧结尾的姑娘们打造了一个平行时空,借“惜春之笔”,想象着12个金陵女子团圆的美好景象,以及当她们褪去华服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空间。

  舞剧散发着“话本小说”的韵味,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化为人物的潜台词,以及或外露或内敛的情感。通过一组组矛盾又统一的文学意象,远方与现实、繁华与废墟、盛景与衰败、热烈与幻灭等,作品表现了原著作者曹雪芹对于生死无常、人生无序的哲学感喟。在舞蹈设计方面,创作团队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时而实景描写,时而心理表达。如在宝黛初见的场景中,黛玉被环绕、簇拥着向前,刚好与昂首阔步的宝玉迎面撞见。这时,灯光恰到好处地拉低,舞台的焦点汇聚在二人身上,两人从惊诧到心有灵犀,用一段和谐而默契的双人舞展现二人初见时似曾相识之感,也暗示了一段富有宿命感的木石前缘。

  服饰设计上,黛玉的浅松绿、宝钗的深藕粉、湘云的海棠红、元春的杏黄、探春的浓绿、惜春的葱绿,舞剧创作团队选择以“色彩”来解构金陵十二钗的性格与人物际遇,在视觉上强调了戏剧冲突。全剧的舞美也以色彩暗合人物的命运和情节发展。“入府”和“冲喜”两个篇章的蓝红两顶轿子,竹林茂密的潇湘馆等,编导用色彩引导观众一步步进入红楼一梦。

  舞剧善用道具来暗喻这些如花般女子的宿命。如元春省亲时身着巨大华服缓步前行,象征着封建社会对一个鲜活生命的压迫。再如舞剧末尾创意性的“花葬”段落,摒弃古典的表达方式,用纯粹的现代舞语言来诠释。编导不仅用满地洁白的鲜花来暗喻十二钗的命运,更用如同墓碑般的高椅背来祭奠如花般鲜活的生命。

  舞剧用当下视角观察红楼梦中人的悲欢离合,这种打破时空局限的古今对话,在演员、角色、观众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碰撞,让《红楼梦》拥有更丰富的外延、更饱和的色调和全新的打开方式。它既超越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悲剧,也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挽歌,而更像是灵魂独对苍穹的亘古追问,如梦如幻、如泣如诉,是时间记忆,也是空间想象,如此真实,却又充满荒诞。繁华中窥见虚无缥缈、热闹中透出孤独凄凉,于生生死死、真真假假之间,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诉说世人对自由与爱的那份向往。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