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由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和东城区伊斯兰教协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市伊斯兰教中国化展示中心启动仪式在东四清真寺举行。展示中心集中展现了伊斯兰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会通的发展脉络,是北京市第一家反映伊斯兰教中国化成果的综合性展示平台。
嘉宾在展示中心进行印章体验活动。
一
在北京东四清真寺大门旁,一块“北京市伊斯兰教中国化展示中心”的石制标志十分醒目。标志上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为主体元素,左右对称,寓意伊斯兰教中国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新时代文化印记;中部是一个抽象的“人”字,寓意伊斯兰教中国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下部“人”字与圆点和线条构成一个“今”字,上古下今,寓意古今交融、源远流长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路;周边云纹以中国红为底色,构成一个圆形,寓意汇聚奋斗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画出最大同心圆。
位于东四清真寺大门旁的展示中心标志。
东四清真寺始建于元代,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在保留元代清真寺的基础上重建的,其建筑为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明代迄今,东四清真寺进行了多次修缮、改建,清真寺内元、明、清乃至近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鲜明而又融为一体,融入了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东四清真寺是我国清真寺中国化风格的典型代表,在北京市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设于东四清真寺内的展示中心设置了清古轩、月华斋、鸿萃堂、银杏阁、望月楼、福德书院、福德图书馆等9个专题展区,旨在多视角、立体化、全方位展现北京市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新时代中国化实践的成果。
碑刻楹联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载体,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常用的装饰元素,碑以铭志、联以抒情。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进程中,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形成了具有中国伊斯兰教独特风格的碑刻楹联艺术。
展示中心清古轩陈列的碑刻拓片与图片资料分为两类,一是铭志记史,一是记事颂德。陈列的匾额楹联也都有深刻的寓意,“率由旧章”表述牛街礼拜寺遵循古制的传统;“纲维二五”系指天道五功:念、礼、斋、课、朝和人道五典:君臣、父子、夫妻、昆弟、朋友;“性理真宗”则来源于程朱理学中关于人性的重要论题。
“透过清真寺的建筑形制、碑刻、匾额、楹联艺术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1300多年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冠军说。
二
福德图书馆是东四清真寺一处独具特色的建筑,也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例证。1932年,马松亭大阿訇出访埃及,会见国王福德一世、艾资哈尔大学校长佐瓦希里,获得埃及政府及艾大捐赠图书441部,为福德图书馆日后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经唐柯三、马松亭等老一辈中国穆斯林学者的不懈努力,奠定了图书馆的阿文藏书基础。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文化巨匠的倾心支持,则奠定了图书馆丰厚的汉文馆藏基础。
1936年夏,在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图书馆的基础上,福德图书馆正式落成。图书馆自建立以来,历经了战乱迁徙、拆除闭馆等曲折命运。2017年,福德图书馆正式复馆,目前馆藏1.4万余册古籍和近代历史书籍。
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的译著《正教真诠》是福德图书馆众多馆藏典籍之一。伊斯兰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坚持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的道路,特别是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回儒两教,道本同源”为理念所开展的“以儒诠经”汉文译著活动,使中国穆斯林直接通过汉译经籍学习教义等伊斯兰教知识,不仅为中国伊斯兰教学术文化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更开辟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新篇章。
《正教真诠》在形而上学、核心教义、基本教规的层面辨析了伊斯兰教与理学、佛教、道教的不同,同时又认同儒家修齐治平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伦理学说,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阐述伊斯兰教哲学,奠定了以中华传统文化阐释伊斯兰哲学的理论基础。《正教真诠》被公认为是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的最早著作。
“明清以来,‘以儒诠经’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教义学的形成,标志着伊斯兰教中国化跃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说。
在图书馆一层东侧,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会长陈广元手书、穆斯林王凤桐老人携后代历时4年篆刻的石刻《古兰经》。石刻经文古朴典雅,融阿拉伯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石刻艺术于一体。
清代景泰蓝掐丝珐琅“炉瓶三事”。
进入图书馆二层,可以看到众多珍贵文物。其中,清代景泰蓝掐丝珐琅“炉瓶三事”由香盒、香炉、箸瓶三者构成,这3件器具构成了中华香事器具的主体。我国香事文化自唐宋发端以来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香事器具由简而繁,不断完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式。由此而产生的香事礼仪不仅为中国人所尊崇,而且传播到东亚各国并流传至今。中国伊斯兰教也受到浸润与影响,发展出特有的香事文化。
明正德青花瓷经文砚屏是景德镇官窑瓷器,现镶嵌在一座木制座屏内,甚为别致。青花砚屏分内外3层纹饰,四角绘卷草纹,正中圆形图案使用了阿文书写的清真言。外围绘缠枝莲纹环绕一周,布局紧凑,繁而不乱。此砚屏的釉面白中闪青,青花发色淡雅。这件展品不仅体现了正德时期高超的瓷器烧制水平,而且让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工艺碰撞出灿烂火花,其文化历史意义深远。
元代手抄本《古兰经》。
元代手抄本《古兰经》是福德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距今704年,是我国目前现存年代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兰经》珍本之一。该《古兰经》由竹笔书就,经文墨色匀称、规整流畅,笔法雄壮刚劲、庄重凝练。在首章及章节段落之处均有细腻的描金装饰,图案为精美的几何纹和花卉缠枝纹,通本经典,蔚为大观。
“展示中心启动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向世界全面介绍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让它成为讲好中国伊斯兰教故事的重要窗口和坚实平台。”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说。
《中国民族报》(2023年5月12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