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
来源:中国民族报 谢志斌 发布日期:2023-04-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百尺竿头,原意为百尺高的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如唐代柳曾的《险竿行》有云:“奈何平地不肯立,走上百尺高竿头。”该词在佛教中比喻道行修养到了极高境地,后来指获得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达到了某种极高的境界和成就。该词又常与“更进一步”合用,扩充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佛教中比喻道行、造诣虽然达到极高的境地,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升华,才能证得大道。

  据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中的记载,中晚唐时,有一位名叫景岑的高僧,在一次与其他僧人切磋禅机时,当场作偈云:“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已经证得“如如不动”的甚深禅定境界,可以说是一种极点了,但这并不是真的究竟彼岸。只有打破这种“自以为是”的境界执迷,好比敢于在百尺竿头上再往上走一步,继续修行精进,才能破除对“我执”的根本执着,那时候才会进入“真境”,真正悟道。

  有人可能会存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不就会掉下来吗?那不就是“死”吗?确实,其实这个偈颂所描述的是一种非常高深玄妙的生命境界和心理体验,也是一种非常实际的禅宗修行过程。佛教认为一切的烦恼根本来源于执着,其中最主要的是“我执”,即对“自我”实在的执着。佛教认为,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就是要破除这种“我执”,摆脱一切束缚,所以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我执”观念彻底破除。佛教中与此相类似的表述还有“悬崖撒手”,如宋代李处权的《送禅客入高峰》中有“须是丈夫儿,悬崖能撒手”,说的也是相似的道理。这两种表述也常常被一起使用,如宋代白玉蟾的《郭信叔喜神赞》云:“万丈崖头立一梯,百丈竿头垂一手。”宋代释慧性的《沈安齐草庵号常牧》云:“何如阔进竿头步,撒手悬崖万仞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俗化之后的含义,是指人的境界或能力即使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也不能自满,应该再继续向前进步。如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答巩仲至书》中写道:“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邹韬奋的《团结的推动力》中说:“我们必须百尺竿头进一步,有意识地看清进步是团结的推动力。”又陆文夫的《小说门外谈·突破》提到:“不空谈解放思想,而是想扎扎实实地讨论一些创作中的问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期有所突破。”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中国民族报》(2023年4月14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