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我国甘肃、新疆地区发现的回鹘文佛经文献流传至欧洲后,引起很大轰动,掀起西方人对中国西部的考古热潮。这些回鹘文佛经文献中,《金光明经》是篇幅最大、保存较完整的重要文献之一。为了解回鹘文《金光明经》的史学价值,中国民族报专访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张铁山教授。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金光明经》残片。张铁山供图
问:回鹘文《金光明经》是如何被发现的?它的出现带来哪些信息?
答: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流传极广、备受尊崇的佛经,1910年由俄国的C.E.马洛夫在我国甘肃酒泉附近的文殊沟所得,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另有两页为瑞典考古学家F.贝格曼于1927年至1935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时在甘肃所得,现存瑞典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从汉文佛经翻译过来的佛教文献,译者是回鹘著名学者、别失八里(今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人僧古萨里(胜光法师)。马洛夫带走的抄本写于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抄经地点为敦煌。
回鹘文《金光明经》不仅是译文佛经,呈现了回鹘语的模样,也让世人看到回鹘人的宗教信仰及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问:刚刚提到译者为回鹘人僧古萨里(胜光法师),说明他汉语水平、佛学水平足够高。当时有回鹘人来中原学习吗?
答:胜光法师虽然没有到中原求学的经历,但确实精通汉语,母语素养也相当高,既能白话叙述,又能写诗概括。看《金光明经》就如同看小说,语言优美,既有叙,又有诗。我认为他的汉语水平是当地大环境造就的。因为不仅他本人有译作,还有其他大量的翻译作品在当地出土。我们查宋史、元史等文献时,里面记载一些人名,通过名字就能知道他们是西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汉语水平相当高,甚至有些文献是用汉字写的。
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藏有全本的《大藏经》,全部是汉文的,包括汉文四书五经,这说明他们能看得懂汉文。当时的高昌回鹘王国也好,北庭都护府也好,它们的汉文环境是有历史背景的。我们正在整理的回鹘文献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文献中写的是回鹘文,但会加写汉字——各处情况有别,有时写汉文后译为回鹘文,有时写汉文、不做译。
按照佛教的传统,无论是抄写佛经还是翻译佛经,是为了宣传佛法、教理。要是不做翻译,回鹘人怎能看得懂?翻译之后要是回鹘佛教徒看不懂,岂不是白费力气、徒劳无功?根据目前出土的文物及文献来看,说明当时地方政权内的居民汉语水平相当高,尤其在知识分子阶层,汉语属于通行文字。
问:回鹘人西迁之前,许多人信奉摩尼教,为何到西域之后,相当一部分人改信佛教?
答:佛教从古印度开始传播,沿着古丝绸之路向东推进,经过和田、库车等地。
文化的交流就如河流。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向东流,不仅到了中原,还流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我把它向东传播的过程称为“正流”,而在中原得到发展、扩大,融合了儒学、道家等思想后,向西传播的过程称为“返流”。高昌回鹘接受的正是返流的佛教,它已经本土化了,适应本地人的信仰需求,因此也容易被回鹘人接受。
问:回鹘文献中除《金光明经》,还有《玄奘传》《阿含经》等译本文献。根据德国学者彼得·茨默的推测,汉文佛经的翻译、抄写始于10世纪,直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还有人手抄回鹘文佛经。佛经的翻译和抄写为何能持续如此之久?
答:佛经的抄写和翻译能持续六七百年,我认为当地的佛寺、佛庙,至少有人懂回鹘语,是他们在延续传统。例如,《金光明经》1687年的抄本不是单人抄写的,总共有5人参与。但字迹都非常工整,只能通过抄写人的名字知晓有谁参与了抄写过程。他们抄写的笔迹几乎分不出你我,第一人和第二人或第五人的字迹没有差别,抄写勤勤恳恳,没有一丝怠慢。抄写佛经有个传统,抄写人认为是功德,能为家庭、父母祈愿或带来好运。因此,抄写过程极度认真,出现错误就重写。所以俄罗斯所藏的抄写本被误认为是木刻本。
问: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金光明经》有回鹘文抄本之外,还有藏文、蒙古文、满文译本。能讲讲当时宗教文化交流的大致情况吗?
答:历史上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非常频繁的,宗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觉得《金光明经》满文译本受到蒙古文的影响,毕竟文字相似、文化也亲近,而且清朝的上层也有一部分蒙古人从政;藏文的《金光明经》参考了回鹘文的经验;西夏《大藏经》的翻译也有一部分回鹘人参与。回鹘人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上是多语言人才,他们生活在多文化的交汇处,懂得多种语言是正常现象。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回鹘的好几部文献是送到中原印刷的,主要使用雕版印刷,也有木刻印刷。当时浙江、江苏一带印刷技术先进,印刷品质量好,字好认且清晰。
前些年在云南发现一块回鹘文石碑,我通过翻阅地方志得知这块碑是纪念元朝军队一位回鹘人将领的。当时他带队打仗,在那里牺牲,后勤队为他立了这块碑,再一次印证当时的中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来往非常密切。
说到印刷技术,必须提“木活字”。木活字是宋朝的重大发明,目前发现的木活字中,时间最早的是西夏文印本。回鹘文木活字是在汉文木活字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属于音素字母,形状与汉文不同,只能一个个字母拼接。看似小小的技术突破,却把用来印刷方块字的技术转化成印刷线形文字的技术,为音素字母文的印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后来的铜字印刷、铅字印刷都受到中原印刷技术的影响,与中原的活字印刷技术密不可分。
《中国民族报》(2023年3月28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