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大主题 成就报告文学精品——读《江山如此多娇》有感
来源:贵州日报 侯长林 发布日期:2023-02-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江山如此多娇》这部报告文学,部分篇章在其以单篇形式发表时我已读过,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之后我又重读了一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再次感到这部作品的重要价值是以良好的文学艺术形式书写时代的大主题。

  书写精准扶贫时代主题

  报告文学中的“报告”二字,即要求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向党和人民汇报。因此,报告文学与一般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服务于时代的强烈政论性。我国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一定成效,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后,脱贫攻坚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精准扶贫既是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亮点,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就是对这一重大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江山如此多娇》分五章,每一章都聚焦于精准扶贫,《报得三春晖》描写了极度贫困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花繁叶茂》展现精准扶贫如何使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看万山红遍》静观资源枯竭型城市于脱贫攻坚中华丽蝶变;《悠然见南山》坐看精准施策下如何撕掉贫困标签,创造新历史。《江山如此多娇》对脱贫工作的细致描写,虽然地域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但其描写的主题是相同的——精准扶贫。作品通过对精准扶贫过程的描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传递了时代的强音,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充分发挥了报告文学的政论性作用。

  典型案例反映时代脉搏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创作的新颖性,在于它的典型性。可以说,典型性就是作家的徽章。报告文学仍然是文学,是文学就需要坚定事件、人物典型性的原则,因为没有典型性就算不上文学。《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报告文学的典范,其重要之处就在于描写了一个时代中一类人风貌品性的典型。而欧阳黔森深谙此道,在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脱贫攻坚战时,可选择的事件、人物很多,如果没有很强的时代感悟力和辨别力,很难选择出最能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典型案例。《江山如此多娇》选择的不是一个案例,而是一组典型案例——乌蒙山脉和武陵山脉连片贫困区域中的毕节市赫章海雀村、遵义市播州花茂村、遵义市正安红岩村、铜仁市万山朱砂古镇、安顺市紫云沙坎村五个村因精准扶贫改天换地的“贵州故事”。在这场涉及千家万户的脱贫攻坚战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作者能够在这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中选择出这五个典型案例,体现了其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和以高超的写作手法反映时代大主题的能力。

  艺术手法凸显时代巨变

  报告文学的创作除虚构和夸张外的所有文学手法都可以使用。作者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运用了很多文学艺术手法,比较突出的有三种:一是鲜明的对比。海雀村由于受喀斯特地貌严重石漠化的影响,由一块地只能种一棵包谷、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极度贫困村,到截至2016年222户家庭都住上砖混结构的黔西北特色新民居,年人均占有粮食上升到了395公斤,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茂村由“一个没有花,树也没见几棵,道路泥泞不堪,民房陈旧杂乱,真的有点不堪入目”的贫困村落,到“一派生机勃勃,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是‘百姓富、生态美’”的模范村。通过对前后巨大变化的描写,有力地说明了精准扶贫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实惠,彰显了报告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恰当的议论。报告文学允许有议论,但必须恰到好处。《江山如此多娇》中的议论并不少,但都做到了这一点,其中还有不少议论十分精彩。比如《报得三春晖》中“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会缺失记忆,一个失去苦难记忆的民族是失语的民族,而一个失语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花繁叶茂》中“真正的作家,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文章”;以及《看万山红遍》中“我想到人生可怕的不是渺小,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渺小”等,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作品的寓意得以升华,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三是重笔的渲染。《报得三春晖》中“简直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我的心情。说实话,我写作已经很少用‘震撼’这个词了,我已年过半百,轻易不会被什么震撼了,今天我又用到‘震撼’这个词,我的激动程度显而易见”,读到此处,自然而然地受浓墨重彩之笔的影响,读者也会像作者一样深受震撼;《江山如此多娇》中“这山脊之美,用雄浑、壮丽仍然说不尽它的美丽。在这动人心魄的时刻,有两种感受交织在一起:一种是万分的遗憾纠结于心……一种是由衷地敬佩释然于胸”,这种重笔的渲染更加增添了报告文学的感染力。此外,在艺术构思、艺术想象等方面,也都有不少精彩之处。

  (作者系铜仁学院院长)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