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钟山村举行“送王船”活动,人们以此来祈福禳灾。
“送王船”习俗于17世纪至20世纪流传于闽南、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是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重要遗留,至今仍在一些社区活态传承,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情感的纽带。
漳州进发宫在码头上的“送王船”仪式。安红坤供图
2011年,“送王船”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推动“送王船”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12月,“送王船”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信俗最早可追溯至明初,晚明以后盛行于福建厦漳泉滨海地区。“送王船”活动一般由当地的民间信仰宫庙,如厦门龙珠殿、泉州富美宫牵头,周边渔民和船民参与仪式活动的筹备和实施,有专门的《送船科仪》或《送彩科仪》。闽南地区由王爷信仰发展出一种配套仪式——“王(爷)醮”或“王(船)醮”,醮即设坛祭神的仪式。王醮的过程十分繁复,约略由迎请王爷、宴飨王爷、恭送王爷三大部分组成,而“烧王船”正是其核心环节和高潮部分,场面十分壮观。
由于制造王船(多以竹木为骨、真船大小的纸扎彩船,也有直接制造木质真船的)、准备祭品(香烛金纸、牺牲糕果)、请道士作法(有的还要请戏班)等耗资较大,清人甚至以“穷其奢华,震轰炫耀”来形容。“送王船”一般每3年举办一次,现在漳州港石坑社区保泉宫则是每逢丑、辰、未、戌年举行。“送王船”的具体时间,闽台和东南亚各个地方不尽相同,这与寺庙主祀王爷或神灵的圣诞日相关。
与许多其他民间宗教信俗一样,“送王船”曾一度式微,只在闽南少数地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有所传承。同时,由于越来越多渔民、船民上岸居住,传承人断代,“送王船”的许多仪轨和程序或失传或缺漏,已不再完整。近年来,得益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海内外频繁交流,这一信俗的历史信息不断得到补充和印证,大体上得到了恢复,并与时俱进,形成更有活力的信俗文化。
当初闽南先民从故土到海外,许多人除了行李以外就是一包从家乡带去的香火,等到生活安稳,社群集聚,香火便成了庙堂,而庙堂也成为华人社群的庇护所。“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眷恋故土,是海外华人血脉中抹不去的情怀。申报“送王船”2020年入遗的马来西亚方代表宫庙——马六甲怡力勇全殿的池府王爷香火,便是来源于厦门同安马巷的元威殿,由当时下南洋的同安人所带去的。而马六甲曾经的“送王船”仪式,也有从厦门曾厝垵请过道士与三坛到南洋演法。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石奕龙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送王船”。在石奕龙看来,“送王船”延续几百年,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中马文化互动的生动画面,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对话。
“希望申遗能够启发我们从世界视野来看待自身的文化,让它真正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中马两国的联合申报特别强调社群与社区的连结与参与,‘送王船’是向海而生的先民精神遗存的发扬,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结果,更是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一脉相连的文化共鸣。申遗成功也为像漳州九龙江进发宫这样的船庙提供了延续发展的良好外在条件。”漳州九龙江进发宫疍民文化传习中心理事陈花现说。
2020年“送王船”申遗成功之后,厦门建成6个传习中心。厦门市文化馆副馆长、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苏华琦表示,“将在乡土文化语境中确保‘送王船’的活态传承”。在厦门海沧钟山社区,水美宫“送王船”传习中心积极推动相关文化进校园。
在“送王船”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两年间,更多青年人参与仪式实践,造“船”技艺多次走进校园,相关活动延伸为文化节。在主申报城市厦门,越来越多代表性社区和传习点注重“送王船”的活态传承、代际传承,力求书写海丝文化新“船”说。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闽南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陈耕透露,厦门和马六甲正分别建设王船博物馆,组织力量开发文创产品,“激发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民族报》(2022年12月27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