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学表达——评王方晨长篇小说《大地之上》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大伟 发布日期:2022-1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王方晨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3月

  上世纪20年代,以鲁迅、王鲁彦为代表的作家将乡村叙事纳入新文学的创作领域,具有怀乡和审视意味的乡土小说由此成为一种写作热潮。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赵树理颇具问题意识和大众化风格的创作将乡土小说写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此后,以现实主义传统为美学旨趣的乡土小说始终担负着关注农村生活现状、塑造农民形象的文学重任。新世纪以来,“山乡巨变”已然成为中国乡土世界的总体特征,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重要课题。

  王方晨的《大地之上》正是一部全面反映乡村振兴战略的长篇小说。它以全国丰茂生态农业组织入驻大河湾香庄为背景,叙写村民们在乡村干部李墨喜的带领下,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上建造新城并开启新生活的故事。小说以“在场者”的视角深描香庄农民的生活变化,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家用饱蘸情感的笔触讲述每一幅画卷背后的故事。李墨喜、万镇长、赵玄玄、李樱桃、金兰等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他们以极其丰富的内心活动,对迎面而来的新生活做出了不同回应,彰显出人物性格复杂立体的一面。显然,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家带着丰富直接的农村生活经验和收放自如的创作自信,描摹了大河湾香庄变化前后的现实风貌,让读者看到“有一群什么样的人在这块大地上生活”。

  社会学专家何慧丽认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各族人民守正创新,创造出能够与新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在《大地之上》中亦有体现。搬迁到光善社区的香庄农民,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新环境,一些生活物资和务工机会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和办法获取,然而关涉“乡愁”的精神文化却难以寻觅。为此,很多村民都愿意回到大河湾散步,仿佛到了那里,一切源自内心的困厄就会烟消云散。李墨喜也因此做出留住大河湾的决定,因为那里是香庄人寄托乡愁的地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小说设置了一条“寻找并守护大河湾神石”的暗线。何为“神石”?小说用一则民间传说给出了解释——此石本为女娲补天之石,根连泰山,是老百姓眼中的“神石”。不难发现,“寻石”的过程颇具象征意味,传统村落的情感伦理和文化习俗经由“神石”这个纽带,与新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联。留住“神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留住了村庄的历史,也为村民们守护乡村提供了精神力量。

  作家在“创作谈”中说:“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是我写作的着落。虽然小说充满了大量的民俗风情的描写,但事实上我的小说世界是开放的。讲地域文化,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倒退。”他认为,新农村人的文化品格,承续着民族文化中充满生机、极其优秀也是最核心的那部分,同时又能跟现代文明接轨。这个“最核心的那部分”,可以从书中的蜜蜂意象解读出来。在《大地之上》中,大河湾是一个天然养蜂场,其中蜜蜂意象的反复出现,喻示着这里的村民如同蜜蜂般勤劳勇敢,既养育自身又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值得称道的是,小说采用了古代话本艺术的言说体式,还有机穿插了诙谐幽默的民谣俚曲,尤其是“颠倒语”和“莲花落”的运用,起到了举重若轻的叙事效果。譬如村民“老勺头”时常念诵的“颠倒语”,貌似疯癫无序,其中却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这也是中华大地上芸芸众生汲取生命力量、发现生活美感的方式。而光善社区振兴街交流会上“莲花落”艺人出色的即兴表演,更是让这个新建的社区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作者笔下齐鲁大地上的民情风俗、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小说的叙事文本。

  《大地之上》是王方晨的一部创新之作。与作家此前的城市题材小说相比,乡村社会更加看重人情、伦理和传统习俗,农业生产也更加注重节气和自然规律。书中“意外”得子的二毛为左邻右舍热情地派发红鸡蛋,并邀请全村人民来喝满月酒的生活细节,让人看到原本寂寥的光善社区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作家借此表明作品最终的意义指向——中华大地之上,万物萌发,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