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尚文超 张云 发布日期:2022-10-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0月10日,观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第五单元“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厅内参观。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主持人:本报记者 尚文超 张云

  嘉宾:

  赵声良 (二十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

  徐坚 (二十大代表,保利文化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本期圆桌对话特邀代表、专家,畅谈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自信自强,中华文化气象恢宏

  主持人: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理解其中的变化和深意?

  赵声良: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文化的自信自强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程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恢宏气象,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得以极大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更加坚定有力。

  潘鲁生:从自信到自信自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向,反映的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前进趋势。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从文化的认知认同、自觉自信的深层心理出发,从全社会最广泛的民众群体出发,全面提升了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真正为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生机活力。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自信自强,就是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奋进发展。

  在民间文艺领域,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守护和传承工作,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有时代高度、有生活温度、有传承传播广度的更好更强方向发展。

  徐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使命重大。具体来说,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作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还要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培养一批文化行业的领军人才,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创新创造,中华文脉绵延不息

  主持人: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请谈谈文化创新有何重要性,如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凝聚起自信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赵声良:文化的创新创造,是推动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保护好、弘扬好、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敦煌研究院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打造多元化的文化弘扬体系,形成“文化+科技”传播业态,运用云展览、云传播等方式实现同频共振,不断扩大敦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聚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建设,强化文物保护科技支撑,不断完善新时代文化遗产立体保护体系;聚焦文物保护前沿,努力在文物保护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潘鲁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从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正是因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更高了,在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形成了蓬勃的创造力,突出体现为国风国潮国货的兴起。这深刻印证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规律和作用。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文脉就像一条大河,涌流不息,需要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要继承传统、保持特色,并不断培育创新创造活力。

  徐坚:创新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要把创新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同时,文化创新的活力来自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活动应该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创新成效的最高标准。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2年,保利集团启动“文化保利 润泽乡村”项目,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文化繁荣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保利剧院“打开艺术之门”公益品牌项目已连续举办29年,超过千万名观众通过这扇门走进高雅艺术殿堂、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修养。保利影业“心目影院”项目,让盲人沉浸式聆听人声解说式电影,用声音描绘色彩,共享光影魅力,将优秀电影作品送到盲人心中。

  开放包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何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赵声良: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敦煌文化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代世界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以丝绸之路与敦煌壁画为素材编排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用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诠释敦煌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让人们在领略两座世界文化遗产之神奇壮美的同时,了解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汇碰撞。这些作品都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大人文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潘鲁生:在文化事业发展中,要把握新变化、新趋势、新技术、新动能,面向世界交流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肩负长远的使命责任并立足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现实,注重文化的规律与客观实际,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使命和价值。

  在民间文艺发展中,我们要跟进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新机遇,使传统的民间文艺在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中更具扎根生长的新生命力,使中国的民间文艺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传播的生动纽带,使民间文艺的创造力像种子一般种在少年儿童心里,使民间文艺成为民族文化的有力载体,加强研究、创作、传播和服务,使民间文艺造福人民生活。

  徐坚: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带动下,应进一步将对外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扩大国内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推动形成传统文化产业生产与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让更具竞争力、更富创造力、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要持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贸易方面的深度合作,畅通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健康发展,树立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只有在相互欣赏和尊重前提下的真情实意表达,才能引发情感共鸣。我们应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时代要求和对外传播趋势,运用平实朴素的视角,加强情感设计,融入当地民俗风情和人文情感表达元素,尊重和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努力打破语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壁垒,用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释和展现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奏响世界文明交流新乐章。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