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袋房”到四合院:中华民族家宅文化的映现
来源: 杨宸 发布日期:2022-09-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合院民居。杨宸供图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满族的民居形式与家宅文化多与汉族的相近,但又保持着一定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居特点,是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的合院式形制,而正房入口却偏置一侧不在轴线上,西侧次间开间宽度也大于东侧次间,这种建筑形式被形象地称为“口袋房”。

  独特的“口袋房”

  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北京紫禁城建筑规制严谨,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建造。然而,其中有座宫殿却是个特例,它整体上不对称,内部结构也十分特殊,这就是轴线上的满族风格建筑——坤宁宫。它在东侧次间开门,室内西侧四开间设南、北、西三面环炕,属于典型的“口袋房”建筑形式。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是满族民居的三大特点。“口袋房”又称“斗室”,传统的满族民居多坐北朝南,面阔为三间或五间,东次间开门,进门便是外屋(伙房),西侧几间为里屋(卧室),整个房屋如同一个口袋。据推测,“口袋房”的建筑格局是以满族早期“地窖子”式住宅为原型,将门开在灶屋以隔绝冷空气,里屋不开门也是为了保暖。该民居形制早期是为御寒而创建,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房屋样式。

  呈口袋形的西屋是满族人家最重要的居住空间,屋内的炕以南、北、西三面环炕最为常见,称为“万字炕”,实为“弯子炕”。炕的两头连接着灶台,上铺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白天炕中央布置矮腿炕桌,左右铺陈条褥,平时吃饭待客、读书写字,都在炕上进行。南炕左面为尊,一般专供一家之长所用。

  “口袋房”的窗户分上、下两扇,窗户外糊上高丽纸。糊之前,要把盐水和酥油搅拌后涂于纸上,糊上后,还要在窗纸上淋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避免窗纸被雨淋湿。

  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

  随着人口的增加,满族人家在正房之外加建东西厢房与门房,四合院便应运而生。所谓四合,即东、西、南、北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的建筑布局。

  满族人家的四合院院内靠门洞处一般建一矮墙,为影壁,或砖砌,或以木栅,以强调内外有别,富贵人家还会在影壁上绘日出云海、龙凤呈祥等图样,表达美好愿景。院子中间偏东南处,立有碗口粗、八尺高的木竿“索罗竿”,竿的四周必须保持洁净,这是源于“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整体观,表达对天地自然的尊崇。正房前院有十字形的甬道,正房后有菜圃,也可种植花木果树,如枣树、石榴、海棠、玉兰、牡丹等,装点庭院的同时寄予家族子孙兴旺、吉祥顺心的美好心愿。如此四合院院连院、户连户,就形成了堡子、囤子。

  满族人家的四合院于辽代已初具规模,历经金、元、明、清数百年的营建,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内部结构到细部装修,逐渐形成“京味风格”,并最终成为我国北方满族聚居区典型的居住形式。

  四合院里看传统文化

  我国四合院民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长崇礼”的传统文化。正屋居中,建于院落中轴线序列的高台之上,占据整座住宅的最佳位置,通常由家中的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对称纵向排列在正屋两侧,多为子女晚辈居住。正屋与厢房在建筑规模和屋顶样式上也有等级之分,正屋的建筑面积、基座高度、台阶数量都为一院之首,处处体现着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

  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门堂之制”的影响,后来“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四合院的大门从低到高分为杆式大门、墙式大门与屋宇式大门。在最具代表性的“如意门”(屋宇式大门)的门楣上,通常雕有渔樵耕读、花鸟鱼虫等精美图案。进了四合院大门后,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垂花门是分隔内、外宅的重要标志,也是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色彩鲜艳,檐口椽子为蓝绿色,望木为红色,圆椽头为蓝、白、黑相套的宝珠图案,方椽头则为蓝底金色万字纹或菱花图案,两边的倒垂莲柱头更是五彩缤纷。

  我国四合院是中华民族家宅文化的映现。其传承发展至今,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礼制精神的尊崇,也寄托着对家族兴旺的企盼,体现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 20VMZ008)研究成果。】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